本市每逢周末开通的家长服务热线,前、昨两天首次“上线”,就成为家长吐槽亲子矛盾、理念冲突的一个情绪“宣泄场”和亲子教育的“大课堂”。从家长的诉求来看,他们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有着迫切需求。
由上海家长学校设立的这条家长服务热线,旨在为广大家长提供专业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并舒缓家庭亲子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与困惑。据热线负责人文一旭介绍,在首个周末的接线中,妈妈来电占比高达76%,说明妈妈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投入的精力更多,也更容易为亲子问题而焦虑。从咨询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很多是家长恼怒“孩子不听话”“学习不努力”“暑假里成天玩手机”,孩子则抱怨家长“太啰嗦”“太主观”“管头管脚”。如何在严格管教与让孩子自由成长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如何激发孩子学业进步的内在动力等话题,是接线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与家长们探讨最多的话题。
“这个冷饮好吃吧?你要想想,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吃得起这么好吃的冷饮。”“这次旅游开心吧?回去一定要抓紧做功课啊,考不了高分就考不进好的高中、进不了好的大学,将来也找不到好的工作,怎么有钱出去旅游?”……只要与孩子聊天,家长都会有“本事”把任何事情最后都绕到学习和分数上,这在相当一部分家庭里已经成了“永恒的话题”。昨天接了一整天的电话,家庭教育咨询师宋成锐老师对此深有感触。比如有个上初中的孩子,暑假里从早到晚几乎不跟妈妈讲一句话。妈妈打热线电话来诉苦,因为听老师和同学介绍,孩子平时在学校里挺健谈的,也很开朗,为什么放假在家与妈妈朝夕相处,却变得一言不发呢?吃饭时也闷声不响,母子间的对话要么是“要不要”,要么是“吃不吃”或“好不好”,孩子的回答绝对不会超过两个字。在与家长交谈后宋老师发现,这位妈妈在与孩子相处时十分强势,习惯发号施令,母子交流属于那种不管讨论什么事都会绕到学习上的“典型套路”模式。宋老师说,父母要学会与青春期的孩子共情,要善于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即便是学业上的引导也要有同理心,不要只会板着面孔教训人。
“想不到,有个初中男孩一天里竟然连续7个小时都在玩手机,连吃饭和上厕所都放不下手机,外婆根本管不住,父母又要上班,真怕一个暑假放下来,孩子的身心都毁了。”宋成锐介绍,在两天的热线接听中,如何让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案例约占三分之一,像这个7小时“机不离手”的男生就属于特别典型的电子产品依赖症。他说:“包括手机在内的一些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的主要工具,成年人也会乐在其中。对于正处于学习和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让他们彻底摆脱电子产品也不现实,但一定要有约束。父母要与孩子共同立个规矩,比如,晚上10点后不能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白天要定好做作业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这两个时段里必需心无旁骛。还有,暑假里家长也要动脑筋给孩子找些事情做,可以让他们读读纸质的中外名著,带他们外出看看展览,或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玩电子产品只能是暑假生活的一个调剂,是‘点心’而非‘正餐’。”
开通仅两天的家长服务热线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文一旭表示,将继续优化热线服务的流程,不断提升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争取让每位打进电话的家长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