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就医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去年4月以来,上海启动了新一轮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通过硬件升级、增加检查检验设备、药品扩容、病种扩充、专家下沉等一系列举措,打好一套组合拳,为基层“放权赋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不能把居民留在家门口?社区服务能级的提升有没有“天花板”?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获悉,目前,全市共有24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2所分中心以及842个服务站、1118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87%,成为“15分钟生活圈”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年的努力,本市常住居民社区门诊占比提升了3.4个百分点,达到38.1%。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分中心、站点、村卫生室)门诊人次数为3885.1万人次,同比增加590万人次。
完善“全科+专科”医疗服务模式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处长杨超介绍,上海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结合实际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医疗服务基本病种清单(2023版)》,包含西医161种疾病,中医114种疾病。截至今年6月,全市社区平均开展西医诊疗病种121种,较2023年同期增加13种;开展门诊小手术的社区达到60%以上。为了保障门诊小手术质量,各社区设置了规范的门诊手术室,开展门诊小手术的医务人员也是具有丰富外科经验的医师,很多都是上级医院下沉的专家。
结合地域特点,聚焦服务需求,在提供同质化基本医疗的基础上,上海鼓励各社区错位开展特色诊疗项目,服务形式更加多样。闵行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杭文权介绍,闵行区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首个以“筛-转-服”一体化管理为特色的近视防控多学科门诊,推出就诊、检查、诊断、治疗“一站式”门诊服务模式;浦江、梅陇、马桥等社区先后完成门诊手术室建设,提供浅表肿物切除、清创缝合、异物取出、甲沟炎等门诊手术治疗;古美、浦江、申鑫社区依托医疗集团建设,先后拓展内窥镜业务,通过引入尖端设备和聘请资深专业医护人员,确保内镜检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浦江社区挂牌上海市东南片区胃超声实训基地,也是全市唯一一家开展该项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颛桥社区中医推拿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获上海市卫健委社区适宜技术项目;申鑫社区成立闵行首家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门诊。社区百花齐放,探索差异化特色服务,获得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打造社区“三中心一诊室”服务品牌
近年来,上海打造社区卫生“三中心一诊室”服务品牌,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目前,上海已建成119家社区康复中心,36家护理中心和32家标准化口腔诊室。接下来,还将开展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为载体,为居民提供建档、筛查、诊疗和科普干预等全过程、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
随着康复人员队伍不断充实,康复中心配备了一批康复机器人、移动天轨等现代智能化康复设备,可提供近40项康复服务项目,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与康复治疗区域,结合各类中西医康复适宜技术,基本形成住院、门诊、站点和居家相衔接的具有社区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在社区,每家护理中心在提供皮肤护理、排泄护理、营养护理等8类26项基本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还能提供腹膜透析、伤口护理等专科和特色护理服务,基本形成1+N+X(基本护理+专科护理+特色护理)服务体系。此外,平均每家建成标准化口腔诊室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拥有牙科综合治疗椅4.5台,能够提供包括龋齿填充、根管治疗、各类牙齿拔除、口腔种植修复等17项服务。
做实上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预约
得益于上海“号源下沉”新政,居民到三级医院看病多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上海已将各大医院门诊号源(包括普通、专科/专病、专家、特需)纳入统一管理,做到每天的出诊医生各时段门诊号源向“市级分级诊疗平台”开放,比例不低于50%。在既有社会面号源预约渠道和方式不变的基础上,社区医生通过“市级分级诊疗平台”,为签约居民预约早于其他平台5天的号源,以及预约未来2天的号源。
全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市级分级诊疗平台”,为签约居民预约到36家市级医院和116家区属医院的门诊号源。截至7月21日,闵行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完成向上转诊9486人次,日均转诊94.86人次,居全市前列。
“让我们的家庭医生、全科医生更多链接上级医院专家资源,在遇到超出社区功能定位和能力范围的病例时,有渠道、有平台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提升我们社区居民就医感受。”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还会继续推进医联体、专科专病建设联盟,让社区医生有更多的上级医院专家朋友,同时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平台功能,通过信息化助力社区医生做到更精准的转诊。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