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风轻吹  虫欢鸣  城市与自然共融 上海四季 夏虫
第8/9版:新民手绘 2024-08-14

风轻吹 虫欢鸣 城市与自然共融

夏季的上海,有车水马龙,有高楼林立,更有绿树成荫、鸣虫欢唱。这些交织在一起,绘就一幅城市和自然共融的画卷。夏虫是大自然里最质朴却最不该被忽略的乐章——它们很微小,悄然地藏匿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但它们又很顽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述说着生命的活力,勾起人们对夏天的童年记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清晨的序章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静安公园的草坪上,晨练的人们总能与虫儿们“偶遇”。蜜蜂在花丛中穿梭,采集花蜜,为植物传粉。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温柔的阳光。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大城小虫工作室”发起人汤亮说,许多虫子爱昼伏夜出,但夏季的早晨仍有不少“勤劳”的虫子开始忙碌。

“黄蜻是上海最常见、最易被发现的夏虫之一。你只要仔细找一找,就会发现它们在草地上盘旋。它的翅膀几乎透明,身体是黄色的,只在腹部、背面有带黑斑的红色。在自然生态好的口袋公园,你或许还会遇到玉带凤蝶,它是梁祝化蝶的原型。它的身体是黑色的,前翅外缘有白斑。它的幼虫最喜欢吃柑橘树叶,在橘树附近或能找到它的身影。”汤亮说。

还有一些虫子一早就在觅食。凑近河边城市步道的柳树,你或许能听到轻轻的吱吱声,那是天牛幼虫啃食木头的声音。你还会在树干上发现天牛成虫缓慢而悠闲的身影,这时不要去惊扰它们,它们或许正在寻找合适的产卵地点。“在上海,天牛家族里就属星天牛‘虫数’庞大。星天牛的体形通常较大,成虫体长可达3至5厘米。它们的身体呈黑色,上面散布着不规则的白色或乳黄色斑点,这些斑点就像是夜空中的星星,赋予了它们‘星天牛’这个名字。”

正午的高歌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午后,暑气蒸腾,人们在树荫下寻找片刻的凉爽。此时,夏日的歌唱家——蝉,就隐藏在葱郁的梧桐树叶下,发出清脆而连绵的鸣叫声。“老底子”的上海人最喜欢叫它们“野胡知”,因为,它们的欢叫声和沪语里的“吾知吾知”颇为相似。这声音有穿透城市喧嚣的力量,反而能给人带来一片心灵的安宁。

“蝉是冷血动物,它们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受温度影响较大。通常,夏季的午后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此时蝉的新陈代谢也最为活跃,因此它们的歌声也最为响亮。而且,午后是它们求偶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段,雄性蝉会加大鸣叫,吸引雌性蝉,进行交配。”汤亮说。

在上海的夏天,最常见的三种蝉分别为黑蚱蝉、蟪蛄和蒙古寒蝉。黑蚱蝉是上海体形最大的蝉,鸣声洪亮而连续,蟪蛄最擅长连续的长音,而蒙古寒蝉就是知了“本尊”,鸣声就是“知了知了”。不过,在夏季的不同时段,蝉乐队的“主唱”会换人。前两者从夏初开始鸣叫,到8月就趋于消失,但蒙古寒蝉可以一直唱到11月。

对上海小囡来说,甲虫是他们夏天最好的玩伴。小时候,弄堂里的孩子大多人手一个甲虫“宠物”,用一根棉线“拴”着,带到小伙伴面前炫耀,比比谁的金龟子飞得快飞得高,再比比谁的独角仙个头大。“很可惜,现在这样玩虫的场景在城市里越来越少见了。”汤亮惋惜地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化的进程正在挤压昆虫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城市生态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口袋公园也让城市多了更多的生机,但是,灭虫剂的使用确实‘误伤’了许多本性纯良的昆虫。今年,上海已经启动了第一次的全市昆虫调查,希望以此为依据来分析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找到生态治理的平衡点。”

夜晚的协奏曲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黄浦江畔,散步的人们会被近岸水面上的蜻蜓吸引。它们时而轻盈地点水,时而在空中优雅地盘旋。在它们的带领下,属于夜晚的昆虫协奏曲“上演”。大暑时节,蟋蟀从炎热的户外,躲藏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它们的歌声不如蝉那般高亢,却更加细腻、悠扬。汤亮说:“如果说将夏季比作一场音乐会,那么,上半场的主角是蝉,下半场的主角就是蟋蟀、纺织娘、蝈蝈了。它们通常在8月开始鸣叫,和蝉靠腹部发音器不同,这类昆虫主要靠前翅摩擦发声。尤其是纺织娘,它最喜欢在夜间鸣叫,声音洪亮如织布机而得名。”

当夜幕降临,萤火虫是协奏曲里最为迷人的虫子之一。它们在公园和田野中飞舞,微弱的光芒点亮了暗夜。“目前,上海有4种稳定分布的萤火虫物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黄脉翅萤,它们常在潮湿的草丛或树林中出没。萤火虫的成虫主要在5月至9月期间羽化,其中,6月至7月是高峰期。”今年夏天,汤亮就在上师大的校园与萤火虫不期而遇。但是,他也提醒,萤火虫成虫的寿命比较短,通常只能存活一周到十几天左右。“因此,如果遇到萤火虫,你静静地观赏即可,一旦将它们捉回家,它们的生命很快就消逝了。”

“上海的夏天,因为这些小小的虫子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汤亮说,虫子是我们共生在城市里的“邻居”。“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让我们保持好奇心,放慢脚步,细心找寻夏虫的身影、聆听夏虫的鸣唱,会找回些许清凉和宁静。”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