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开阔生机 登万重山 给你(木刻) 申城往事,岁月情深 闲扯赠书的题签 上海书展买书记 追怀夏志厚老师
第14版:夜光杯 2024-08-27

申城往事,岁月情深

周洋

“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这是宋代诗人翁森《四时读书乐》中关于盛夏读书之乐的一首诗。此诗用来形容我当下的读书境况真是再恰切不过了,因为我手上正在捧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全然忘记了天气的炎热,这本书就是沪上作家郑自华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上海·印象》。

我和郑自华因书结缘,是一见如故的忘年交。知道他是名副其实的“老上海”,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70多年,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原住民,他笔下的零拷酒、糖精片、老虎灶、黄鱼车,家长里短点滴见真情,街头巷尾片羽蕴华章,分明在向我们讲述一段生机勃发、充满人情味的上海往事。

《上海·印象》收录103篇文章,分为四辑,“家里家外”写的是普通市民家庭衣食住行的变化;“书里书外”反映读书人的喜怒哀乐;“店里店外”记述作者在烟糖公司工作岗位上发生的趣事趣闻;“戏里戏外”则是作者看电影的感悟以及参加影评组的经历。书中所写的申城往事,很多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文章标题中往往都有一个“我”字,比如《我和国际饭店的故事》《我和沪东电影院的不解之缘》等,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自参与,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可以看出,郑自华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会计岗位打算盘十指如飞,到考进电大勤学习业余充电,从站柜台反复琢磨生意经,到旧书店买书淘书读名著,无一不是如此。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做自己喜欢的事,能让自己浸润于欢乐之中,保持美好的心情。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有三种快乐,第一种快乐,是因为你得到直接的好处,这是物质上、生理上的快乐;第二种快乐,是因为你做了正确的事情而感到快乐,这是道德上的快乐;第三种快乐,是既没有得到好处,也不涉及道德,比如你半夜听到风吹着落叶掉下来,感到舒服,感到说不出来的一种心灵上的快乐。在我看来,品读郑自华的文章,经常能够体会到这第三种快乐。《温情三分钟》流淌着母慈子孝的浓浓亲情;《读书往事》记录着如饥似渴的阅读激情;《日夜商店故事多》没有上夜班的抱怨,有的只是自然而然的奉献和担当。这些蕴藏真情的人和事,皆与名利无关,更没有高高在上的道德优越感,只是诉说着人世间的真善美,不仅映射着这座城市的性格和符号,更是承载着市民文化的永恒记忆。

保存葡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葡萄酿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法是把岁月写成诗、作成画。读罢全书我深深感到,郑自华就是这样一位对生活有耐心的酿酒师,在平凡的日子里默默酿造一壶醇香满溢的美酒,他也是一位充满情怀的绘画师,《上海·印象》就是他呈献给家乡上海的一幅精彩画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