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全力抓好改革任务组织实施 推动中美关系稳定,争取好起来向前走 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海将切实加强政企沟通深化对企服务 魅力邻里汇 老外也“沉迷”
第2版:要闻 2024-08-30
40家网点已基本完成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

魅力邻里汇 老外也“沉迷”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下文简称“邻里汇”)二楼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一张“三伏贴”贴在脖子上;坐进一楼由退役军人开的“戎咖”咖吧,笃悠悠喝一杯咖啡;再去旁边的社区食堂点一份口味清淡低热量的“能量碗”,这样既传统又时髦的社区生活场景,你能想象得出,主人公竟然是一名金发碧眼的老外吗?

近日,记者在新开张的徐家汇街道“万体汇”邻里汇看到,在这里享受地道海派生活的还有不少外籍人士,一个一岁多的小老外甚至每天都要被外婆领到这里的亲子空间玩耍。可以说,到邻里汇里的社区食堂吃早饭,已经不只是网球明星费德勒体验上海的一种打卡方式,更已成为许多外籍人士住在徐汇的一种生活日常。那么,连老外也“沉迷”的徐汇区邻里汇,究竟有什么魅力?

40家邻里汇全覆盖

2016年起,徐汇区为了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少、资源散、功能弱,基层治理缺少有效平台的状况,着眼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在街镇层面率先启动“邻里汇”建设,并逐步向居民区延伸,探索构建覆盖“区-街镇-社区”的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和治理平台。

特别是,近几年来,徐汇区在城市运行网格体系的基础上,将13个街镇每个都进一步划分为3至5个片区,以邻里汇为载体,在每个片区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空间,为居民配齐食堂、卫生服务站、文体设施和助浴服务等社区“新四件套”,服务对象和功能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徐汇区已陆续建成40家邻里汇,并以此构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面覆盖、百姓需要的社区综合服务供给体系,并通过党建引领,使之成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同时承担党建引领阵地、社区治理基地、民生服务平台三大职能。

定期评估优胜劣汰

徐汇区面积54.93平方公里,40家邻里汇建成,意味着平均每1.37平方公里就有一家邻里汇,基本在居民步行或骑车方便可达的范围内。网点布局密度有了,黏度从何而来?每个月,民政部门都有一张绩效统计表,对邻里汇服务邻里的社会效益进行排名,并实行优胜劣汰。每家邻里汇有了紧迫感,自然都会尽力勤练内功、外链资源,把功能做全、服务做优、口碑做好。

4月底,“万体汇”邻里汇在寸土寸金的天钥桥路上开张了,近2000平方米、三层楼的体量,可辐射周边约2.3万常住人口及上班族。

“万体汇”是徐家汇街道的第5家邻里汇,也可以说是徐家汇街道的第5代邻里汇,相比前4家邻里汇,功能又有再提升。一楼,徐汇区首个青年零工驿站不仅定期组织零工面试会,还有线上专区,集结区域周边实习、兼职、短期工等千余个零工岗位,实现海量资源一站推送。驿站旁边,是全市首个由退役军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开设的双拥主题咖啡吧“戎咖”,前天刚邀请周边居民参加“‘趣’喝下午茶”活动,并发布20余款下午茶新品,“菠萝冰美式”“军魂激昂黑巧冷萃”等都获得了尝鲜者的点赞。二楼,设置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等各种功能,堪称旗舰式为老服务空间。三楼则活力满满,少儿攀岩墙、普拉提训练器械、迷你高尔夫体验、虚拟运动空间……各种时髦的运动,彰显毗邻徐家汇体育公园的区域特色,也让人惊叹,“邻里汇竟然还能这么‘潮’!”

既有基础的便民服务、社区食堂、远程帮办政务服务、社区卫生站等功能,又有许多时髦的新功能,而且不同邻里汇还依据自身的地域、资源等特色,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性,难怪邻里汇已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去处。

听取民意不断打磨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5周年,也是上海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10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持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正是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徐家汇街道5家邻里汇月均服务总量超过34万人次,充分彰显邻里汇的人民属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各个邻里汇在建设前和使用中都会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建议。例如,“万体汇”就因为周边居民担心社区食堂油烟扰民,改通常的中式爆炒为蒸烤烹饪,披萨、意面、蒸海鲜、能量碗等美食同样很受欢迎;虹梅街道的东兰古美邻里汇开展了多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系列大讨论;徐汇滨江的邻里汇还为户外工作者开设了24小时服务空间,更好满足市民各类需求。

前不久,徐汇区民政局发放了1.7万份问卷征集市民需求,其中一些可谓出人意料,例如寄存行李、电动自行车充电等,体现出了市民对邻里汇的更多期待。如今,40家邻里汇已经基本完成了徐汇“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覆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提质增效,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

本报记者 孙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