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慌
寒假最后一天,儿子约了同学小吴出去玩,两人在大学城吃吃逛逛,天黑才回家,问他一下午在干吗,不响。假期里,两人每天约一场MC游戏,在虚拟世界打造属于他们的“二人世界”,微信音频聊着,游戏界面玩着,不亦乐乎。正月初三那天,是小吴15岁生日,他约了好几个朋友去郊野公园开烧烤派对,玩到夕阳西下,又去玩密室,结束到家都晚上9点多了。正月初五,他们去看电影《熊出没》,我说全场观众是不是分三种——小屁孩、小屁孩家长和你俩?
我催他早点回家,想提醒他“这是初中生涯最后一个学期了,应该要发愤图强只争朝夕”,一个画面却闯入脑海,让我把这枯燥无力的说教生生咽了回去。
那是一幅近三十年前的画面,小城的高中校园里,两个女孩坐在校园长廊紫藤花下,进行一个无主题聊天的大活动,聊得特高兴。没有炸鸡可乐,甚至一把瓜子都没有,纯讲话就能开心至极。一阵风吹来,破旧操场里尘土飞扬,跟着飞起来的还有两个十五岁女生的花布裙摆,以及青春年少,不知烦恼的最好年华。
在“闺蜜”这个词都还没有的年代,我觉得我和小竹的友谊能够地久天长,地老天荒。我们住在一个家属院里,在我家阳台上,能看到她房间的窗户,“联络靠吼”是那个时代的独有浪漫。小竹的四叔彼时在省城读大学,节假日回来就摁住她补课、讲题,灌输考大学变凤凰的十全大补汤。周末午后我想约她出去玩,在阳台上喊她名字,片刻,她开了窗,露出脑袋,我兴高采烈又吼了一声:“出来玩!”她不响,跟我比画起来。一只手,一本书,在窗口演示半天,拿起又放下反复好几回。如果用现在的综艺后期动画特效来展示,放大、花字、重复外加联想泡泡,我一定能理解那是“四根手指”和“一本书”——“四叔在家,我出不去”的意思!
女孩们的友谊就是上课传纸条,下课一道上厕所,放学一起回家,放假还要相约聊天逛街。在租书店花了很多个三毛五毛,看完了琼瑶岑凯伦和席绢全集,读了刘墉和卡内基,“看了那么多人生道理,仍然过不好一生”的怅然,是二十年后才惊觉的事。
90年代小城中学有六月的麦假和十月的秋假,对应着农忙时节。小竹邀我去她乡下的老家玩,临近期末考,计划被大人否定。于是在那个初夏的凌晨五点,我留下一封信,跳上自行车就和小竹“私奔”般冲向20公里外的老家。手持镰刀割麦子,小臂上被麦芒划得一道又一道,我却觉得那是勋章,真人演绎“汗滴禾下土”,却没贯彻“粒粒皆辛苦”的古训。菜田里结的番茄和黄瓜,我们装进板车拉去邻村叫卖,收了一堆毛票子,汗津津油滋滋地攥着,在三分过家家的嬉戏中,体验着贩夫走卒的快乐。灰蒙蒙的青春记忆里,有了艳阳高照的麦田,有了薄雾笼罩布谷鸟啼叫的早安,也有了三十年后仍能给予我辈滋养的精神田园。
生活粗粝,靠一些好记性忆起往昔,人到中年的我们认定那是最好的时光。回到现实,我放弃了对儿子的说教,哪怕是温柔的坚持,也不再坚持了。学业很重要,但比起探索新知,拥有友谊,体验世界,做一个懂热爱、有情感、会共情的、活生生的人更重要。我不能剥夺他与世界交互的权利,大人口中的“无所事事”和“浪费时间”,在少年那里都有意义。为人父母,看不得背负着升学压力的孩子出去玩?一厢情愿断定那是浪费光阴,负了年华?停!我再也不要演自我感动的“抓马”独角戏了,繁星和高楼,都是世面的一面,比起人见人爱的学霸,我更愿意我的孩子是完整又独立,热烈又积极的少年,一如三十年前的我和小竹。
一场忆往昔,我化解了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