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方块字里写春秋 五部门就房地产打出组合拳 担起创新责任  贡献青春力量 从纽约到上海,一场“大秀”彰显信心 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 大型原创舞剧《李清照》延续“上海出品”高格调
第1版:一版要闻 2024-10-18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在上海交大师生、校友中引发热烈反响

担起创新责任 贡献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易蓉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在上海交大师生、校友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充分激发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的动力潜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

潜心深耕 持续创新

“比赛过程中,我们对‘创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思考。我将自己和团队成员的成长感悟致信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惊喜收到了回信。”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学生代表之一,大赛金奖项目“拉曼透视眼”负责人、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伍宗誉感到荣幸和自豪。团队致力于开发基于生物光学、纳米科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深病灶检测定位技术,受益于大赛提供的平台和契机,已与全国多所高校医学院和医疗企业洽谈合作,为产品迈入更广袤的应用场景赋能助力。“我将继续深耕在医疗领域,为国家人民面临的健康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担起青年学生和交大学子在创新医疗领域的责任,不负时代、不负期望!”

“当前许多创新项目可以结合传统工科、先进智造和人工智能而大有可为。”站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冠军领奖台上,“哪吒”参赛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生吕晨昕感到无比自豪。他所在的年轻团队研发了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是能够连续跨越空中、水面和水下介质的原创探索性多域无人系统,在跨域航行技术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前瞻性。经历大赛令团队更坚定了继续探索基础工科与前沿科技结合的信念。“我们将继续提升技术实力,扩展项目在国家安全、海洋观测和海洋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将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与实践,推动相关前沿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引领行业智能化与现代化的变革,助力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梦。”

坚定信念 肩负使命

“创新,是勇于突破、敢于实践的胆识,它要求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壮志,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金奖项目“镁启未来”负责人、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谷立东感受到时代赋予青年的机会和使命。“面对先进制造业的深刻变革,中国正逐步获得引领基础金属材料发展应用的先机。这令我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在材料研发与应用上的执着追求。”参赛经历令他更加体会到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的重要,他希望未来持续务实创新,紧扣产业需求,优化材料性能,让“中国镁,为世界减重”。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深感振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肩负起的责任与使命。”金奖获得者、航空发动机高温升燃烧室燃烧性能质谱取样分析技术项目负责人、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2级博士生肖欣彤表示,“一个优秀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技术突破、产品落地等诸多环节,均离不开创新思维的构建。作为交大学子,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砥砺前行,深入理论学习,寻找创新突破口,助力燃烧领域蓬勃发展,为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打造平台 生动实践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此次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一次生动实践,我们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新,以赛促创’的作用,致力打造世界大学生创新教育交流的国际大平台。高校要锚定教育强国建设新部署新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敢闯会创的科技青年人才。”

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大赛为起点,持续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主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持续提升创新策源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支撑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时,学校将继续强化校企科研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