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地铁马雅可夫斯基站
基辅地铁站
作为深埋地下的交通设施,地铁天然具有隐蔽性好、防护性强、可用空间大等特点,能在战时发挥巨大作用。苏联时代兴建的莫斯科地铁和基辅地铁,其民防作用至今都为人称道。
在莫斯科修建地铁的想法早在1875年就提出了,但真正开工却等到1931年。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莫斯科地铁起初采用浅埋隧道、露天开挖的施工方法,隧道深度仅7至8米。这种方法施工较简单,但要避开建筑物或将沿线既有建筑拆除,到了1932年,浅埋隧道法施工已无以为继,工程师马科夫斯基提出改用英国的盾构法,隧道埋深达35至40米,避开地上建筑物和地下管网的影响。苏联政府认为,深埋隧道还可将地铁工程直接用作防空洞,很快批准了盾构法方案。由此,莫斯科市中心的地铁离地面的垂直高度超过40米,自动扶梯长度达70至80米。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莫斯科于7月22日首次遭到轰炸,莫斯科地铁当即发挥民防作用。空袭警报一发布,地铁立刻停运,开放市民避难,孕妇、带孩子的妇女和14周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在停靠站台的地铁车厢里过夜,其余的人则安置在隧道和车站大厅。11月6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马雅科夫斯基地铁站向苏联人民发表著名的纪念十月革命讲话,激励苏联军民斗争到底。二战期间,有50多万人在莫斯科地铁设施中避难,车站内设置的医院里诞生了217名新生儿,而德军空袭从未对莫斯科地铁造成实质性的破坏,也没有造成避难人员的伤亡,莫斯科地铁因此赢得“坚不可摧”的声誉,发挥了稳定人心的巨大作用。
基辅地铁也有类似的经历,项目设计1884年就开始了,可直到1938年,苏联基辅市苏维埃才决定上马,没想到破土动工时就被德国入侵所打断。到了1947年,苏联政府决定以高标准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基辅,其地铁工程也在国家预算资金的全力支持下开工。汲取莫斯科地铁的经验,同时考虑到防范核攻击,基辅地铁的最大埋深比莫斯科地铁还要大,它设有54个站,其中20个车站是深埋站,最深的车站是第聂伯河西岸的军械库车站,在地下105.5米处,曾长期被冠以“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站”的名号。
基辅地铁始建阶段,就考虑兼顾民防避难所的功能,通风系统预留空气过滤接口,站内储备饮用水、医疗、应急器材和电源,最多可同时容纳10万人。基辅地铁设有完善的信号控制系统,如果市中心遭空袭打击,地面交通瘫痪,地铁还能依靠自身的应急系统保障连续运行,分批逐步将在站内避难人群向相对安全的周边郊区疏散。俄乌冲突期间,基辅多次拉响防空警报,其间地铁采取停运措施,运行的列车向车站就近停靠,车站闸口全部开放,向市民提供避难场所。同时,地下车站增设移动式厕所和应急医疗设施,安装更多手机充电插座,并提供无线网络。
从莫斯科、基辅地铁的特殊经历可以看出,以地铁车站和伴生的地下广场、地下综合体等空间能兼顾防空、避难和疏散功能。通过有针对性的防护设计和建设,地铁能抵御爆炸所产生的地面冲击波及相应的辐射、沾染、电磁脉冲等伤害,以及抵御地面建筑物倒塌、燃气管道火灾等城市次生灾害。事实上,不少国家将设立防空功能的地铁线路纳入城市民防疏散、掩蔽体系,成为城市民防的大型骨干网络工程。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