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戈壁滩上寻残骸 “灌顶式”俯冲攻击
第16版:军界瞭望 2024-10-21

戈壁滩上寻残骸

新式导弹最终列装部队

新式导弹准备打靶

1991年春夏之交,西北靶场突然出现一支上海试验队,他们的任务是进行新式地空导弹飞行靶试。根据试验大纲要求,这种即将列装部队的导弹将被随机抽取三发,做好编号和标记,规定只要两发打中靶机就算成功。退一步说,如果其中一发未击落靶机,但飞行弹道在脱靶量范围之内,引信适时启动,也算击中,表示此批导弹抽检成功。在茫茫戈壁上,本文作者见证了不平凡的一幕。

难过的现实

那次我们有些“背运”。首弹发射,伴随指挥员一声“发射”的口令,导弹飞速出膛,带着尾焰直扑长空一号靶机,可惜它几乎贴着靶机飞过,没能击中。“没打中!”现场观战的人们的热情一下子凉了,每个人的心头似乎都压着沉重的石头。稍稍给人安慰的是,导弹虽未击中,但关键看弹道是否在脱靶量范围内,这类似球赛,虽未赢球全取3分,但打平至少能得1分,很快,靶场光测站给出数据,证明导弹虽未击落靶机,但仍在脱靶量范围内,引信也已启动,说明第一轮靶试基本成功,只要第二发弹能打下靶机,仍能达标。

可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发导弹打出去,从弹道轨迹看就发觉与靶机之间的脱靶量很大,导弹直接飞到遥远的天际自爆了。事后分析,确认导弹导引头产生虚警,未能准确跟踪,丢失目标。

“事不过三”?试验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第三发身上,因为它已属于补打性质,没有任何退路。不幸的是,第三发的情况更糟,碰到一发“坏弹”,它的弹道简直是条抛物线,一个“倒栽葱”,掉落在戈壁滩上……阵地上一片寂静,众人神情凝重,有人悄悄地抹泪,他们在导弹身上寄托的感情太深了,谁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

找寻“失败的症结”

根据光测站提供的录像,试验队隐约发现第三发导弹起飞后,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弹体上掉落,于是有人怀疑是不是导弹起飞后过载太大而造成部分解体,若真如此,那就是涉及总体设计的重大问题了。试验队认为,必须先找到残骸这一实证,再逆向分析,才能作出准确判断,以利后续工作。

由于第三发弹属于非正常坠落的“故障弹”,且掉落在目视范围内,估计离发射点仅5到6公里。为此,试验队抽出三十多人去戈壁滩找残骸,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大家从导弹发射车的位置出发,横成一排,人员间隔7至8米,每人手拿一根长木棍,既当拐杖,又对可疑物进行探摸。时值流火七月,戈壁滩上毫无遮挡,地表气温超过60℃,明显感到沙粒烫脚。就这样,人们沿着飞行弹道经过的区域搜索两个多小时,可除了发现一两具骆驼尸骨外一无所获。搜索队长根据出发时间估算了一下行程,认为我们的实际行程已远超发射距离,于是决定鸣金收兵,坐车返回驻地。

走出阴霾获成功

回到驻地后,试验队与基地方面联系,才知道部队的搜索连在我们之前就开着卡车先一步找到了导弹残骸,并运了回来。由于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所以他们未能在第一时间告知试验队。我们马上赶去查看残骸,发现导弹发动机主体相对完整,经过查验,确认导弹舵面、尾翼和直波天线等主要部件都在,也此否定了导弹在飞行中解体的说法,这发导弹的故障未涉及总体,说明问题存在于局部,相对来说好解决。于是,大家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

受测的导弹是上海航天人承担的重大型号,属于第一次摆脱苏联地空导弹体制模式,参考西方模式研制的国内首种中低空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导弹,由于缺乏技术积累,全过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摸索,经历一次次排故和验证,导弹性能逐渐成熟稳定。隔了一年,经过质量整顿和采取有效措施的导弹再进靶场,这次试验的结果是2:0,干净利索,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游本凤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