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罗瓦涅米市赠送给友好城市成都的“木立方”设施
赫尔辛基的免费儿童游乐场
东京地铁提供儿童友好空间
孩子在“小小慕尼黑”中工作
孩子在“小小慕尼黑”当起小记者
文/姜浩峰
近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发布本年度《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已有93个城市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重从“1米高度”视角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
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会议就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也正因此,一些国家在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时,已有一些经验。
保证安全才有快乐
一年中,潘剑锋有一半时间生活在上海,另一半时间生活在芬兰。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到经常居住的中世纪小镇波尔沃,他都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那里一些体育公园的设计,小巧又充满儿童玩乐之趣。“并不一定是我们老早印象中的感觉,比如儿童公园一定要有童话造型、卡通人物之类。但一定是适合儿童的——比如攀爬、跑动等等方面,不会有危险。”
在潘剑锋看来,芬兰人比较喜欢木造结构。有一种“木立方乐园”,就是由几个三米见方的木结构模块叠架而成——最高叠架到3层,横向当然没有限制。芬兰城市人口密度没有中国大都市那么大,一般也就三四个木立方,就能组成一个“乐园”。乐园内,每一个模块里面都有启智游乐组合。
“这样的木立方看似平实,似乎缺乏我们成年人想象中的童趣,但实际上它首先照顾到了孩子们在玩闹的时候不会受伤,保证安全才有快乐。”潘剑锋说。
在芬兰,类似“木立方”这样的游乐设施,还有诸如“空中鸟屋”。小朋友们可以通过坡度较缓的步道走入不到两米高的“空中鸟屋”,观鸟之后,再从滑梯滑下去。看似就是滑梯加“鸟屋”的组合,但它不仅可以让小朋友以比较舒服的角度观看鸟类,坡度较缓的步道设计也比一般滑梯使用楼梯结构更安全,不易造成儿童踏空伤害。哪怕有小朋友摔倒,也不会造成连环撞伤。大自然保护协会深圳项目经理张薰予认为,这让孩子感受到了一种“在野化”,对于提高创造力和免疫力都有帮助。
这些设施都受到了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的“中间态”理论影响。凡·艾克的设计理念是“要优先考虑当地居民的日常需求,而不是设计师本身的理想理念”,提倡将建筑与历史、文化、气候、人们的实际需求及城市空间相结合。他在1947年至1955年间曾设计了60多个儿童游乐场,在阿姆斯特丹孤儿院的设计中,凡·艾克发现门槛、窗户等这些连接建筑内外部的“中间态空间”,其实是儿童交流的重要窗口。
潘剑锋认为,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往往与幼年时期接触到的故乡美好事物有关。类似“木立方乐园”的设计放在中国的四川或者浙江等地,或许可以搭造“竹立方乐园”。
体验成人职业模式
在位于上海杨浦滨江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孩子们可以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工具的进化,以及参与一些职业技能体验活动,而在德国慕尼黑,有座“小小慕尼黑”也值得借鉴。
这座位于慕尼黑奥林匹亚公园内的“孩子城”,欢迎7岁到15岁的孩子进场——每周一到周五上午10时到下午5时是“上班”时间。孩子们在这座“城市”里可以当家作主,而父母只能通过“签证”进城一小时,且不能干涉孩子们的活动。
孩子们可以在城中“赚钱”并“消费”,进行职业体验。媒体评论称,“运营‘小小慕尼黑’是为了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发展,学会理解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特别是培养对他人、社会、大自然的尊重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也让孩子们明确自己的公民意识和义务。”
类似的职业体验,其实中国早已有之,那就是哈尔滨儿童铁路。在哈尔滨儿童公园,从公园正门口的“北京站”出发,经“山海关”“嘉峪关”等到“哈尔滨站”,再回到“北京站”,运行一圈大约15分钟。这条儿童铁路从195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始运营,“小员工”由240名少先队员组成,自行管理。火车司机、司炉、站长、检票员、车长、列车员、检车员、扳道员等一应俱全。运营68年以来,课余时间在这里“从业”得到培养锻炼的“小员工”,累计有三万余人。而世界上第一条儿童铁路1932年开始在莫斯科运营,如今除了莫斯科、哈尔滨之外,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也有一条儿童铁路。
慕尼黑“孩子城”与哈尔滨“儿童铁路”都有共同的特点:举办年限长,就能有更多的文化传承、代际交流。比如父亲和儿子说起自己的童年经历,孩子也能感同身受。以儿童的视角融入类似成年人的工作模式,是一种不一样的“起跑线”上的人生经历。
“遛娃”更加放心舒心
自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居会议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以来,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3000座城市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友好城市计划。国内多个城市也与国际友好城市互联互通,互相借鉴,让海外经验在国内落地。
日本近年来在北海道的二世谷町、安平町,宫城县富谷市、东京都下辖的町田市,还有奈良市等地,推进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过各地担当部门并不相同。比如二世谷町由政府的“保健福利科”担当,安平町由“校务委员会学校教育小组”担当,富谷市由“保健福利部育儿支援中心”担当,町田市由“儿童青少年科”担当,奈良市由“儿童政策科”担当。
据相关人士介绍,日本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采取了多样化的策略。各地由于发展状况、基本情况不同,各自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作方法。比如二世谷町设置了“儿童会议室”,让儿童参与到政府决策中,町长有时候也会来到“儿童会议室”,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奈良市有一个“儿童商谈处”,专门为心中有烦恼的儿童提供专业咨询和帮助。在东京都的世田谷区希望丘居民集会所,设立“青少年交流中心”“保育园”“社区体育馆”等。但在各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殊途同归”的是城市规划和更多日常细节,比如博物馆中特为儿童提供的引导服务、适合儿童身高的台阶和扶手以及各种社区公共设施。
专家认为,要让儿童友好更加可感、具象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推进城市市政公园(含社区口袋公园)、学校周边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让广大家长享有更加放心舒心的“遛娃”环境;通过绘制儿童友好地图等形式,串联辖区内公园、绿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各类儿童友好空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