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2024年国际志愿者日以“贡献志愿力量 创造美好生活”为活动主题。
这让我联想到采访过的一名“洋志愿者”——来自巴基斯坦的艾哲,担任张江镇“禁毒大使”和“洋河长”双料志愿者。如今,一家人决定扎根中国,不但丈夫被她“拉入伙”成为河长团的一员,连大儿子也拒绝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通知书,选择留在上海,就读复旦大学医药学专业。举家做公益,成了他们喜欢上海的理由。
在现代城市的竞争力之中,除了硬实力——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软实力特别是志愿精神,正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从扶贫帮困到环境保护,从灾后重建到文化推广……志愿者的身影遍布社会的角角落落,潜移默化影响着城市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一群人点亮了一座城,而志愿精神正是其中最闪亮的星。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上海一直以来注重构建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地特色的城市竞争力。而这一竞争力的背后,离不开志愿者的辛勤奉献。在大大小小的公共活动中,志愿者不仅是城市面貌的“代言人”,也是城市服务的一部分。从2010年世博会的“小白菜”到进博会的“小叶子”,从大型国际赛事到社区日常服务,从老年人关怀到环境保护,志愿者的奉献无处不在。每一位志愿者的微小努力,汇聚起来,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同时,志愿者的作用与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息息相关。“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今年以来,上海聚焦中央社会工作部组织开展的“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开启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的“党员+社工+志愿者”“社区党组织+物业企业+志愿服务”等多方面的探索。比如,浦兴路街道长岛路居民区通过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制”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将居民个人的零散想法整合成为共建共治“幸福岛”的强大推力,让曾经的社区治理“难点”成为如今的长岛“亮点”。
此外,志愿精神对城市文化的塑造和提升也有深远影响。在上海,“上班当白领,下班做公益”成为时尚;“平时校内小课堂,周末社会大课堂”,学生们积极参与遍布上海各区域的志愿服务基地活动,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以及温暖的人文气息。
据统计,上海已在全国率先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学雷锋志愿服务三级阵地全覆盖标准化建设,建立各类阵地超过1.5万个。截至去年8月底,本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665万,志愿服务组织近3万个。志愿精神不仅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也为城市铺就了独特的文化底色,还成为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的重要因素。
一群人点亮一座城,志愿者的精神和行动,擦亮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观照着城市的未来可期。每个人都可以是这座城市的点点星光,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