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专家现场培训杂交粳稻不育系提纯复壮技术
科技创新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让实验室成果从论文直达新质生产力?一年一度的“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一直在寻找产学研合作的最优解。本月,2024年“上海产学研奖”授予41个优秀科研项目,它们不约而同着力加大“最后一公里”的研发投入——授奖项目研发总投入17.72亿元,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6.25亿元,累计销售收入222.82亿元。用超过三分之一的研发总投入,创造了13倍于研发投入的累计市场份额,让实验室的创新种子真正开出累累的产业硕果。
联合出击解产业难题
民以食为天,上海人爱吃软糯又香的粳米。杂交水稻是我国的创举,我国也是杂交粳稻唯一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国家,但产业发展缓慢,关键原因是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花时不同步,导致制种产量太低,这是业内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十多年前,上海市农科院和上海农科公司合作,针对杂交粳稻制种产量低、品种生育期长、品质不佳、抗性弱等产业突出问题,将产业难题带进了科研实验室。
与传统的科研模式不同,这项生物育种攻关《优质强优势杂交粳稻种业创新及应用》,由农科公司主导联合市农科院共建杂交粳稻高效分子育种平台,独创了“企业出题、科研单位解题、市场阅题的企科模式”。针对杂交粳稻产业瓶颈问题,双方联合出击。历时14年,项目成功突破了传统育种瓶颈等产业问题,创制的恢复系亲本成为国内杂交稻育种的核心亲本,选育的杂交粳稻新品种填补了同生态区市场空白,制种产量创造国内外新纪录。据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农科院曹黎明研究员介绍,一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种质和有潜力的新品种涌现。例如,申优28是上海第一个国家超级稻品种,花优14推广面积超过400万亩,实现了优质、高产、抗病等优势性状的统一。
产学研合作“十年磨一剑”,终于成功打造了上游创新研发、中游品种选育、下游示范推广的南方稻区种业联合示范推广平台。同时,布局并稳定建立一批规模化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制种基地,成功抢占杂交粳稻种业新赛道,使上海成为全国杂交粳稻制种创新中心——杂交粳稻种植比例领先全国,农民用种价格全国最低。截至目前,项目杂交粳稻系列品种累计推广超过600万亩,带动产业新增效益约176亿元。
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
本月,另外40个和《优质强优势杂交粳稻种业创新及应用》一样无缝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科技创新项目,共同分享了2024年度“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
“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于2009年创设,面向全市科技型企业以及与之合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评选一次,是目前本市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设立的唯一奖项。贯通产学研,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上的堵点、痛点。十六年来,“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已累计评奖290个,覆盖企业273个、高校53个、科研院所44个。
据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会长唐石青介绍,今年共收到申报项目157个,较去年131个,增加近20%。涉及全市16个区,覆盖8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其中,既有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某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的高精尖项目;也有紧贴人民生命健康,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让上海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的科技亮点变身生活热点。
“而且,获奖项目更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汇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方优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