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通道斜坡太陡 李晓明 摄
大名城映园一期进出地下车库缺失无障碍通道
咸塘浜滨水步道无障碍通道被阻拦 李晓明 摄
本报记者 李晓明 徐驰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现有持证残疾人约60万人,还有老年人、伤病患者、孕妇、儿童、提重物者等都有无障碍需求。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应是“无障碍之城”。
然而,近期多位市民向“新民帮侬忙”反映,家门口的无障碍设施成为“越不过去的坎”:或是坡道太陡,或是通道被阻断,或是设施缺失,让无障碍通行面临着诸多困难。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测评。
现场
上钢十村
坡道太陡峭 老人难出门
家住上钢十村的67岁孙阿婆反映,自己因为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平时都是靠轮椅出行,今年好不容易申请将家门口的台阶改为无障碍坡道,结果坡道建得太陡,自己出行依然不便。
孙阿婆住在西营路33弄22支弄17号楼,她告诉记者,原本楼道门口到地面有3级台阶,自己出门都是老伴搀扶下去再坐轮椅。今年10月,在她反复申请下,终于等来了家门口的无障碍改造,台阶被改成了坡道,自己满心欢喜坐轮椅出行时,却发现并没有那么美好。“坡道太陡了,我一出门轮椅就溜了下去,直接摔了个四脚朝天。”随后她将自身遭遇反映到居委,要求对坡道进行整改,施工队在门口又建了一条坡道。“但这个坡道跟之前的一样陡,我还是用不了。”孙阿婆无奈叹气。
记者在孙阿婆所在的17号楼看到,楼栋门口修建了两道水泥坡道,并安装了不锈钢扶手,坡道长度2米多,左边坡道较窄,仅容一辆轮椅车通行,右边坡道相对宽阔一些。“左边是最开始建的,右边是摔跤后再建的,但是坡度都一样,我一个人没办法安全通行。”孙阿婆表示,虽然建好了坡道,但是每次出门还是要靠老伴帮忙,自己是“上坡上不去,下坡刹不住”。孙阿婆说:“真的希望坡道能再平缓一点,让我能够顺利出去透透气。”
这条坡道究竟有多难走?记者让孙阿婆坐在轮椅上,推着她出门进行了测试,刚出门下坡时惯性确实很大,需要在后面拉住轮椅才能缓慢下行,上坡时也要靠后面施加推力才能顺利上行,光靠孙阿婆本人上下坡确实很不安全,而且因为坡道正对着楼栋大门,刷卡点在左侧,坐轮椅从右侧上坡到门口刷卡进门时,不仅很难刷到卡,开门时也会将轮椅挡住,坐在轮椅上很难独立完成这些动作。
对于孙阿婆的困境,记者向上钢十村居委会进行了反映。居委工作人员回复称,无障碍坡道建设是街道统一安排的,建设也符合相关规范。因为每栋楼的地理位置和自身条件不同,所以坡道也存在着一定差别。17号楼因为有3级台阶,所以比较陡一点,如果向前延伸造得平缓一点,则会影响到下面的地下管道,如果向旁延伸的话,又会侵占到小区的公共绿化。
大名城映园一期
台阶坡度大 车库进出难
家住奉贤区正旭路399弄大名城映园一期的多位业主反映,小区多栋居民楼从地下一层通往地下二层的楼梯部位,竟然没有设置无障碍坡道,14级步梯台阶成了横亘在残障人士面前的“天堑鸿沟”。
“家门口的这‘最后十几步’,实在走得艰难!”住在该小区1栋的业主吴先生讲,小区于去年3月底交房,他验房时发现了异样。“通往地下车库的步梯旁,竟然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销售方面涉嫌故意‘打闷包’,没有提前告知。”吴先生介绍,他和几位热心业主在实地调查后发现,小区1栋、17栋和18栋居民楼的地下车库存在设计缺陷,业主们无法直接乘电梯入户,若想在地下一层的非机动车停车库与地下二层的机动车停车库之间“互通”,只能走楼梯。而这条唯一的“通路”,却缺少供残障人士通行的无障碍坡道。
记者从居民拍摄的照片上看到,这段楼梯虽然只有14级左右,但坡度较陡,且没有设置斜坡。“其实,只要想办法增设一条专供轮椅的坡道,或者加装一台升降电梯,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开发商和物业相互推诿。”业主刘先生表示,3栋居民楼总共涉及180多户居民,其中有不少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和老人。每每经过这里,他们总是“望梯兴叹”。
记者采访了管理小区的英家皇道物业公司,一名工程部负责人介绍,小区共有16栋居民楼,除了1栋、17栋和18栋居民楼,其他楼栋均有无障碍斜坡。“房屋开发商是上海翀廷置业有限公司,设计施工时就是这样规划的。”对方坦言,若要实施改造,需要直面两个问题,一是开发商要出面,向相关部门备案;二是在实地踏勘后发现,楼梯不够宽,如果增设坡道,会“挤占”楼梯本身的面积。这名物业负责人在记录下记者的联系方式后承诺,会向开发商反映情况,然后给出回复。不过,截至发稿,房产开发商没有给出任何形式的答复。居民们盼望开发商负起应尽责任,尽快增设无障碍通道。
咸塘浜滨水步道
铁栅栏挡道 轮椅难通行
浦东新区海桐苑居民反映,家门口的咸塘浜滨水步道经过整体改造提升后,于近期贯通开放,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然而,该处滨水空间虽然增设了无障碍通道,但在各个入口处却设置了铁栅栏,将轮椅车、婴儿车等拒之门外。
张先生讲述,自己的父亲腿脚不便,平时他有空就会推着轮椅,带父亲到家附近的花木公园散步,近期听说咸塘浜滨水步道贯通了,便想带着父亲去走走,没想到到了步道入口处,却发现遭遇“铁将军”拦路,轮椅根本就进不去。“从外面进入步道倒是有一条很长的无障碍坡道,但是入口处却装了铁栅栏,轮椅也进不去。”张先生对此十分疑惑,既然修建了无障碍通道,就是方便轮椅车等进入的,但是又设置了栅栏阻挡,这样的无障碍通道岂不是失去了意义?
记者来到现场调查,在杜鹃路上的咸塘浜桥旁找到了这条滨水步道的入口,入口处确实有一条崭新的无障碍坡道,两边装有不锈钢护栏,坡道直通东岸的滨水空间,但在坡道入口的正中,却交错安装了两道不锈钢栅栏,中间空隙极小,仅有行人能够穿过或者跨过,如果是推了轮椅车或者婴儿车,则无法通过。
记者顺着这条名为“锦绣花木咸塘东岸”的滨水步道一路前行,步道从杜鹃路一直贯通到花木路,全长约1000米,依次分为杜鹃段、樱花段、牡丹段和梅花段,在每段步道的入口,均建有无障碍坡道,但每个无障碍通道入口处都有铁栅栏挡道,轮椅车和婴儿车均无法进入。步道两岸绿树成荫,还有一些健身休闲设施,不少人在此散步、锻炼,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只能望而兴叹。
记者获悉,咸塘浜东岸项目是花木街道2023年精品城区专项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改造范围从花木公园延伸至花木路,涵盖河岸及周边相关社区界面的整体改造提升,致力于“打造家门口的滨水风景线”,让居民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滨水生活的乐趣,入口处栅栏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非机动车进入。然而,栅栏的存在也将轮椅车、婴儿车等一并拦阻在外。对此,居民们呼吁,希望相关部门打开栅栏,让残疾人、行动不便的困难人群也能走进滨水空间。
建言
■ 发挥无障碍设施作用
去年3月1日起,《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通过立法,明确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法可依,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无障碍之城”,不仅要完善各类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更要让这些无障碍设施能真正发挥作用,让相关社会人群能真正享受到无障碍设施带来的实惠,而不应该是“建而不用”“用而不便”,沦为形式。
对此,市民建议,合理规划、完善无障碍设施是硬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相关服务是软件。只有“软硬”兼顾、联动整改、联推发展,才能让无障碍出行更加顺畅、更有温度。
■ 考虑用户实际体验
家门口的无障碍设施,有的弯道太窄,轮椅通过难;有的坡度太陡,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不仅出行困难,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有的栏杆扶手过低,老人进出不便……种种尴尬,不胜枚举。
对于居民们的反馈,相关部门往往以“符合建设规范”来回应,但却忽视了使用者的实际感受。评价无障碍环境究竟做得怎么样,最终要落在用户体验上,有些无障碍设施虽然看上去是有了,但事实上,在设计建造时,没有真正考虑到实用性,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就匆匆上马,最终导致好事变成了坏事,得不偿失。
民生“小事”皆大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市民呼吁,无障碍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到市民群众实际使用需求,前期论证更加精细化,后期整改也能更加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