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纶
楚辞《招魂》说:“巫阳焉下乃招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其中的“些”字,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无解。宋洪兴祖的注释为:“些,苏贺切。《说文》云:‘语词也。’”对于这个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曾提及:“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呪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现代学者王泗原等则认为,“些”原文当为“止”,与景差《大招》的“只”字同音,楚人用于招魂之辞。只是《招魂》全篇“止”字叠用,作“止止”。又论“止”字古读“是”,轻读为“此”。
其实,沈括说得一点儿不错,这个“些”字保留在夔峡湖湘。不仅沈括的宋代保留,在如今的夔峡湖湘也依然顽强保留。这可以说是口语嬗递的一个奇迹。
夔峡湖湘,是古楚国的腹心地带,夔峡是今四川,湖湘是今湖北湖南,正是我的故乡所在。故乡有旧俗,记得小时候,母亲暮晚呼我回家,我玩得大汗淋漓不肯回,于是母亲忽作惊魂之语说:“鬼来哒些。”这里,“哒”为语助,无义,“些”字延而高急,颇有悚怖之语境。
按洪兴祖的注释“苏贺切”,或“苏个切”,就是取苏的声母s,与贺(楚语“贺”读“货”,“个”读“过”)的韵母uo相切(即相拼之意),读出“suo”(“娑”)这个音来。这个读音,正是《汉语大词典》上作语气词“些”的读音“suo”。
有不少民俗家把“些”拟音为嗦、唦、噻等,这是不准确的。嗦、唦、噻等只是普通的语气词,“些”则有语气词兼形容词的特点,明显带有夸饰狰狞的意味。每当母亲延声作“些”,儿时的我无不恐惧万分,乃告别小伙伴,迅速回到母亲身边。
“些”,旧时还在小儿招魂时用,这是湖湘之地一种巫觋习俗。小孩食欲不振,脸皮寡黄,巫觋即认为须用招魂之法治之。于是,巫觋告诉某月某日某时可以实施招魂,月日推以干支,时则一般是鸡上笼的黄昏,大约申酉之交时分。实施仪式的主演是小儿父母,父站立户外,对东南西北四方之野疾声大呼“回来些”,母抱儿在堂,亦大声回答“回来哒”。一呼一答,音调高亢曼长,声震墩台。呼喊完毕,父亲即回家与母亲双双抱儿同声大呼:“回来些,回来哒;回来些,回来哒。”我小时病疳,父母就如此喊过,至今记得清楚。
长大研读《楚辞》,曾属文认为屈原的《招魂》正是学习民间招魂的产物,里面所用“些”,正是遗留在湖湘之地的“些”,这也是有据可稽的。《招魂》里面的“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简直就是对民间四方招魂的照搬。一些学者解“些”为“止止”,可能因为他们不是湖湘人,不了解楚地招魂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