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春桃》在香港 遇见猫,遇见鸟 空山新雨后(纸本设色) 读文学有用 不争与谦让 南京二记
第13版:夜光杯 2025-01-08

读文学有用

张志豪(马来西亚)

有时候被问及人生未来规划,我仿佛噎着,不知作答,只能搪塞。夜深也会自问,走文学这条路的意义何在?有人说,读文学四年,只学会,为别人的故事,泪流满面。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心情,我遇到了《夜光杯》的编辑老师们,参与了青年写作计划。至于和《夜光杯》发生了什么故事,且看下文。

去年四月,参与了《夜光杯》举办的鲁迅先生读书分享会。那时候的我认为文学如镜,映照灵魂的苦楚,不免显得悲观,甚至认为鲁迅也一样,因为看不见希望而失望,因为失望而尖酸。恰巧这个学期上了一门鲁迅导读课程,我开始探寻鲁迅先生当时寻找医治国人的“药”是什么,究竟是柏拉图的“药”又或是李时珍的“药”?

为解所惑,我重新翻开鲁迅经典,发现《狂人日记》里的“救救孩子吧”、《希望》里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无一不在反抗绝望,也让我对鲁迅的印象有所改观。即使他的言辞依旧犀利,但又好像有什么变得不一样了,仿若冬天扒开窗帘,一束光照进我的房间,虽然寒冷,却不绝望。这时的我,貌似学会了不“以己度人,以今度古,以不肖度圣贤”,学会静坐在作者身旁,看他写的书,听他的故事。

八月,出席了《夜光杯》的新书发布会,也获赠两本《夜光杯》的年度合集。闲时一翻,好多在课上的作家都出现在目录名单上,赶紧读上一读,看到大家都在热情地生活着,有的人在追忆过往,有的人在记录当下,也有的人在观望未来。

正巧此时暑假,我跟着书法老师练字,临摹《文赋》第一行约莫二百遍,一遍又一遍的“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烙刻在我的脑海里,在读这些文章时,总感觉每个人的人生貌似大差不差,都是一样的开始、一样的结束,但真的是这样吗?虽然人生的开头或有高低,人生的结束早已注定,但过程却不一样,时间从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因此也从来不说谎。时间不语,却解答一切,正如书名《岁月未蹉跎》。

现在的我依旧临摹《文赋》,与之前不同的是,我对每一句都有自己的感悟,尤其写到这句“遵四时以叹息,瞻万物而思纷”,我深有感悟。没来上海留学前,我一直都生活在长年如夏的马来西亚,从未有过春天的喜悦、秋天的沉思、冬天的倦怠。而今,我因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季节,文字也随冷暖变得有了自己的温度。还没来上海的时候,听过一句话“停止读别人的书,去写自己的书”,其实于我而言,他们并不矛盾。人生,像是一个一个拼凑起来的瞬间,或喜悦,或悲泣。我在阅读别人文章的同时,我也从别人的影子上看见自己的倒影。我的人生中,阅读、写作,缺一不可。不阅读,我不会认识那么多有趣的灵魂,生命会是不可想象的枯燥。不写作,我不会记得我曾经在二十岁的这个时候思考过存在的意义、探究真理为何,能把自己的困惑写成诗歌,即使依旧不解,也足矣。

正因写作,我正视起自己的一切,即使文章只有自己能读懂,即使唯有我痴心常记,即使百年后化作灰烬,不求“抚四海于一瞬”,能达到“聊宣之乎斯文”便足矣。感谢《夜光杯》,也庆幸自己参与了青年写作计划,开始记录生活的只道是寻常,咏叹生命的悲欢,让文字在千百年中、千百人里得以徜徉、回荡、聚合、消散。

是的,如果再被问“读文学有什么用?”,我想我将不再怯懦。即使只能在读别人的一生时,泪流满面,我也不悔,因为能够书写自己的人生,我甘之如饴。

我写了我的故事,你的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