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迎风飘扬的警旗下,获评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的陈梁顺领誓,300余名公安民警代表在上海市公安局办公指挥大楼前举起右手,重温入警誓词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第三方调查显示,2024年,上海公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从2013年至今已连续12年实现“双提升”。全市命案、“两抢”案件保持全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既遂数、接报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1.2%、40.8%,实现“双下降”;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同比下降14.8%、11.3%……2024年,上海公安机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耕主动警务,精准打击犯罪,优化惠民服务,提升新质战斗力,绘就“人民城市”平安蓝图。
主动治理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近日,浦东警方通过重复警情数据分析,成功发现并平息了花木地区一家庭婆媳矛盾,通过社区民警会同调解员迅速上门劝导,律师对房屋的产权归属及居住权进行了专门解释,避免了潜在治安隐患。为推动实体警务和数字警务融合,上海警方新质战斗力合成作战专班通过集成共享数据信息和合成作战能力,紧扣重险隐患,形成“问题导向建模、数据产出信息、信息引领行动”的闭环。2024年每月产出近2000条线索,累计攻坚突破“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等630余个实战难题。
通过将“枫桥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上海公安机关不断提升风险感知、预警、防范、化解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主动治理、事前防范转变。在“最强大脑”指引下,基层派出所更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重复警情重点盯办,2024年,“三所联动”多元化解机制上升为“制度创新”,106万余起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社区少年服务队、“微网格”等创新举措累计帮扶问题青少年1250余人,及时处置基层隐患问题、群众诉求1.6万个。
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一个个反诈分中心在申城街镇建立起来,反诈“朋友圈”越来越大,“无感反诈”技术防阻体系逐渐形成。2024年日均拦截涉诈电话、短信40余万通/条,封堵有害网址访问5.8亿次,避免群众损失16.4亿余元。
交通安全的源头治理,造就了城市“秩序之美”。2024年,交警部门开展动态排查,整改高风险路段1100余处,加装隔离设施660余处,联合相关部门入企检查1.3万余次,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同比下降。
“打早打小”
新技术装备不断赋能
2024年,警方坚持“打早打小”,加强“专业+机制+大数据”警务模式,全市报警类110警情、刑事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7.5%、15.8%。依托“砺剑”行动,组织集中清查整治30余次,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2024年,上海网球热引发公共网球场“一场难求”,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场地被“黄牛”加价转售的情况。上海警方迅速行动,通过110、12345线索梳理,自2024年7月以来,查处非法抢票倒票、哄抬物价、欺诈消费等相关案件110余起,抓获220余人。
针对刷单返利、电商补贴、虚假教培等电信网络诈骗多发案件,发起规模性集群战役20余次,捣毁诈骗窝点70余个。2024年全年,针对涉诈黑灰产团伙开展全链条打击,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4万余名,累计向受害人返还被骗资金超过3.7亿元。同时,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侦破侵权假冒案件1100余起,保护300余家品牌权益。
新技术装备的应用不断赋能也让基层民警减负增效。第七届进博会上,警用无人机低空翱翔;实验室中,痕迹物证、生物物证等技术创新应用,助力80余起命案积案的侦办打开“突破口”;网络空间内,智能化应用模型24小时关联比对海量数据,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敏锐感知……为提升打击整治质效,上海警方还建立了“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确保案件办理安全规范、智能高效。
“智慧好办”
护航高质量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4年10月,长宁公安分局“蓝鲸”护企工作站民警在侦办职务侵占案时,对公司进行全面“体检”,针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漏洞,开出“对症处方”,提出15项改进建议。像这样的“蓝鲸”护企工作站全市已建立17个,为企业提供各类经济犯罪案件的报案指引以及线上线下法律咨询等,帮助企业提高“免疫力”。
2024年,依托“一网通办”平台,上海公安机关推动56个事项实现“智慧好办”,并推动一批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区级政务服务中心,300余家派出所实现户籍、出入境、交警业务综合受理。随着出国出境需求旺盛,全市公安出入境加开43场夜间专场,为市民办证近1.5万证次。
一年一度的进博会,是上海和世界不变的约定。2024年,上海警方推出15项便利化措施,在证件办理、展馆管理等方面帮助展客商解决问题908件,为免签入境外籍人士办理停居留证件322证次。一项项务实的举措不仅给远道而来的展客商吃了一颗“定心丸”,更为企业经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