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教授解读“基座引擎”实时医疗大数据治理平台上的具体数据内容和用途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东方医院当月呼吸道感染就诊病例数统计的实时数据
去年11月甲流确诊283例、12月攀升至5195例,今年1月单周已确诊4357例。上海市东方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李强教授预判,本月病例数或接近2万。进入冬季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逐渐攀升,这样的预判是如何作出的呢?
记者获悉,该院创新研发了一套“基座引擎”实时医疗大数据系统,能够动态显示来院患者中的发热人群、肺炎人群,以及感染流感、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法定传染病的患者人群。这些人群的发病症状如何、有无基础性疾病、用药构成等,都能一一显示在一块大屏上。
既可预警又可优化配置
在大屏上,记者看到了主体为上海地图的模块:屏幕左侧分别标出医疗情况、症状分布、用药构成,右侧则有人口学统计、疾病趋势等更深层的分析数据。以昨天下午2时为例,东方医院患者总数12837人,其中,呼吸道感染患者1410人次,通过处方购买玛巴洛沙韦片的患者506人次……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预警系统能够实时形成可视化曲线。其中,甲流阳性曲线较前段时间有明显波动,但平台为我们的预备工作作出了提示。”李强教授说,预备工作包括门诊调配人手,从平日两三人增加至六七人;提醒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通知公卫、疾控部门做好高龄重点人群的监测及疫苗接种。
“基座引擎”的价值不光是预警,还可以深入渗透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如在药品储备方面,医院药房、药企及相关医药供应链环节,可依据“基座引擎”预测信息,提前调整库存,确保在疾病高峰来临之际,药品供应充足且不造成浪费。
不同层级医院“数据对接”
以浦东新区和医联体单位为基础,东方医院通过“基座引擎”在区域内构建医疗协同链。目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预警系统已向医联体社区开放,通过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东方医院—浦东新区医联体—公共卫生中心”三位一体的区域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机制。
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一家试点单位。中心主任曹亚军介绍,家庭医生与东方医院医生之间有带教等长效合作,基于这一平台,尤其在流感高发季等重点时段,家庭医生接诊时心里更有底了。“除了联合病房之外,如遇到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绿色通道转诊东方医院——患者人未到,先期就诊的数据档案已实时在专家电脑端展现。”
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东方数据基座研发团队负责人许朝晖告诉记者,该平台将不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单位范围,在确保数据安全加密的基础上,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真正实现数据无缝对接、资源高效共享,也为心脑血管等急病、慢病与健康管理等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抓手。
把“孤岛”变为“数据湖”
预测流行病走势,需要高质量收集一个地区各级各类医院的数据。可现实情况是:病毒感染后,患者症状各异,就医的医院和科室不尽相同。“患者、科室、医院的数据都是‘孤岛’,这也造成追踪病毒发展、预测病情发生的难度极大。”李强教授感慨。
该如何连起“孤岛”?“将它们变成可溶化的‘冰山’,在溶化后的‘数据湖’里萃取需要的元素,并转化为可视化图表。”许朝晖给出了形象的说明。而这,便是“基座引擎”的由来。
许朝晖介绍,基于真实世界的、纷繁复杂的医疗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成为可识别的大数据,再通过“基座引擎”的大数据引擎,依据任意角度的检索关键词,展开全维度搜索,精准抓取区域内的关键数据,并实时形成可视化内容。
此外,参照相关指导原则,融合国标、行标、地方标准,“基座引擎”制定并实施了19项切实可行的医院真实世界数据标准。目前,这一实时大数据治理平台已成功汇聚并治理1.6万个字段、70多亿行医疗数据,形成4000余项多模态临床研究数据指标。通过“技术规范”双重保障,确保区域信息既安全可靠又精准有效。
“未来随着系统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基座引擎’的数据处理能力、预警精度也将持续增强。”李强教授指出,“我们希望它不仅能精准预测常见流行病,而且能敏锐捕捉新型传染病、罕见病的早期蛛丝马迹,为流行病防控赢得宝贵先机。”
本报记者 郜阳 实习生 郑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