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按需服务实现更高品质养老
第5版:上海两会/焦点 2025-01-16

按需服务实现更高品质养老

辰山植物园,结伴出游的“银发族”在冬日的阳光下绽开笑颜 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屠瑜 陈佳琳 曹博文 孙云

前不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今年上海两会,龚正市长所作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2025年要提高养老托育服务品质。

如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实现更高品质养老,这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也是上海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多位代表委员发表真知灼见,建言献策。

让失能老人老有所护

“这次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内容亲民、贴近老百姓,也是当下养老的一些痛点和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市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徐兵深耕养老行业已有近20年。

此次《意见》首次明确基本养老服务要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徐兵认为很有必要。“家有一位失能老人,可能拖垮一个家庭。”他提到,现实生活中,真正把养老作为刚性需求的大部分是失能老人。“照顾这类群体,需要专业的护理技能。要么进专业的养老机构,要么请专业的护理员上门照护。”徐兵建议,针对家庭条件困难的失能老人,应加大政府补贴力度,覆盖养老机构的运行成本;针对经济条件尚可的失能老人,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大力推进针对家庭照护的医养结合工作,减轻养老照护与医疗照护的双重成本。

“养老服务极具专业性,做得好不好,关系到老人的幸福指数高不高。”徐兵举例说,在失能老人照护的过程中,擦身、翻身等动作若不规范,都会影响老人的舒适度。目前,如何留住养老人才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最难留住的就是基层护理员。”

徐兵注意到,基层护理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年轻人鲜少涉足此行。即便是专业院校在读或毕业的学生,大多也因为工作性质、怕脏怕累等原因离开了这个行业。因此,他建议,在基层护理员工作里进一步分类分层,让年轻人从简单的生活照料、精神照护等开始做起,再循序渐进,逐渐承担更复杂的生理照料工作。在这样的分级体系下,再相应给予不同程度的政府补贴,激发护理员的积极性。

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燕认为,上海市现有的服务网络还不能满足那些行动不便、失能半失能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体。因此,加快完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已成为当务之急。

李燕建议,鼓励和支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如养老院、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扩大厨房和餐厅规模,在满足机构内老人就餐需求的基础上,向周边社区老年人开放助餐服务,同时与快递行业有机链接,提供上门送餐服务,通过合理调配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助餐服务效率和覆盖面,增加服务供给量。

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此次《意见》还要求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徐兵注意到,目前相较于中心城区,郊区的养老服务受到距离、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养老机构入驻率并不高。他建议,应推进“三级服务一张网”的系统化建设,通过区、街镇、自然村或居委会的层级管理,让养老服务逐渐下沉,进而做到全覆盖。同时,可以挖掘“小老人”作为志愿者力量,定时对“老老人”照看关怀,并在“老老人”家中安装相应的智能化设备。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及时连接到上级平台寻求帮助。

徐兵还提到,财政资金的年度投入与测算应更加聚焦于老龄社会与老龄经济的发展需求。具体而言,财政支持应区分刚需兜底保障、普惠性及市场化等不同性质的养老服务。对于完全市场化的中高端养老服务,可通过政策鼓励促进其健康发展;对于普惠性养老服务,可适当给予小额财政支持;而对于困难群体,如高龄、失能老人,财政支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大。此外,还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许多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已展现出对养老事业的热情与支持,捐赠食物、物品等资源,为养老事业贡献力量。

让活力老人老有所乐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外出旅游观光的数量逐年增长,在全国旅游总人数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20%。正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追求“诗和远方”。然而,市人大代表,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周卫红却发现,目前高龄老人出行,依然存在不小障碍,高龄老人休闲需求得不到满足。

“目前旅游平台、旅行社大都设定了跟团出游的年龄门槛,如超过75周岁的老年人必须有家属陪同,而超过80周岁的老年人,无论健康与否,基本不太被规范的旅行社接受跟团游的旅游形式。”周卫红告诉记者,高龄老年人出游存在健康风险大、保险覆盖面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旅游企业在服务健康的高龄老人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在这一现状下,许多老人甚至会瞒着家属“偷偷出游”,还有些老人只能选择廉价却不正规的机构而“被宰”。

针对这些问题,周卫红建议市文旅局应发挥推动作用,联合旅游行业协会、涉老行业协会等组织,以及本市的头部旅游企业,共同探讨和制定以推进高龄老年人出游为目标的旅游服务标准。她提出,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而非单纯依据年龄来进行分类,并明确规定旅行社、直系亲属、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等各方应尽的义务和权利。同时,还应鼓励旅游公司开发更适合高龄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并完善对老年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管措施。此外,推动保险公司设计能够覆盖高龄老年旅游者的保险产品也十分重要。

此外,近年来,上海各区都大力发展社区长者食堂,社区党群中心、文化中心、社区学校等也为老人构建了一个家门口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不过,还有没有更加提升老年友好型社区的空间呢?市人大代表陈超在《关于进一步聚焦建设社区食堂,共筑友好型老年歇息场所的建议》中提出,积极鼓励更多的社会餐饮企业参与长者就餐服务,并利用空闲时段,将现有的社区食堂打造成一个复合功能的全时段便民服务综合体。

陈超在调研中发现,大富贵等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也加入了社区助老供餐服务的行列,丰富了为老助餐的品类,建议更多社会餐饮企业也能加入其中,满足老人特别是消费能力较强、体力和时间都很充裕的“小老人”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老年人走进商场中的餐厅就餐,给商场带来新的消费客群,实现“三赢”。

她还观察到,社区食堂的人流主要集中在就餐时间段,与其在非就餐时间段闲置资源,不如“一地多用”。徐汇区湖南街道66梧桐院邻里汇的社区食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中午社区居民、附近白领在这里吃完饭,下午就成了老年人喜欢的评弹书场,让有限的空间更好服务老人,提升老人生活品质。陈超建议,依托社区、服务社区,深度融入社区,把空闲时段共享给社区党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开展政策宣讲、协调议事、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健康义诊、义务理发、文化娱乐等活动,打造成老年人的歇息场所。

让求知老人老有所学

去年,“老年大学”火了一把。上海老年大学春季招生报名通道开放仅一小时,登录人数便达到4.5万人,一小时点击量500万人次……秋季招生又新增近万人次的学位,却依旧一扫而空。在上海,除了音乐、美术等经典课程,学员们还能学茶艺、咖啡制作甚至短视频制作。许多老人直言,不管刮风下雨都来上课。

“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已是低配,银发教育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老年教育市场需求极大。”市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表示,目前老年教育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仅依靠公立老年大学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她发现,一些市场化的老年教育企业开始诞生,并且国内已有一些老年教育品牌迅速扩张的案例。在增加供给方面,杨蓉建议:“可以由政府牵头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银发教育市场,完善教育供给链条,鼓励教育企业转型发展,将促进银发经济成为产业新动能。”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研员汤青看来,增加供给固然重要,提高服务质量当然也不能落下。在调研中,汤青发现,本市老年教育机构缺乏专职教师,多依赖社会聘请,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除此之外,部分老年教育机构还出现教师在课程时间推销学习产品和保健品等乱象。

“老年教育的主管部门设置不一,导致服务标准难以统一。”汤青建议,老年教育应当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或教育总体规划当中,这样就可以统筹足够的资源认真做好老年教育。也可借此出台相关标准保障老年教育的服务质量。老年教育供给的形式、人才的来源可以百花齐放。还可以通过问卷等方式,倾听老年人的呼声,开设更多他们需要的课程。

汤青认为,加强老年教育服务和社会各界的联动也是保障课程质量的重要方式,老年人之所以热捧“老年大学”,正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需要保持和社会的连接。因此,大学生、退休教师、社区干部、企业职员都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参与到志愿服务等特定的老年教育的场景中。许多老年人都是智慧满满的,只要给他们学习的机会,他们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迎头赶上时代变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