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
小区地面车子停得满满当当,业主称每天回家找车位需要兜兜转转很久
小区111弄44号地库内总共有23个车位,现仅有两辆车停放 本版摄影 陈浩
难以理解!浦东新区竹柏路上的宜浩佳园有业主反映,小区交付16年,停车难,难到离谱:地面停车矛盾不断,机动车地下车库却任由长期荒废,甚至一度泡在水里,烂了墙皮;29个地库,直至这一两年才开放了一部分,仍有13个地库“挂锁”。而开发商在接受采访时,道出的情况更加让人意外:地库并非不肯开放,实在是无人肯停。这其中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记者展开调查。
地面停车首辆免费
宜浩佳园有4个地址:竹柏路100弄、111弄、333弄、366弄,共有5574户,于2009年交付。
十多年来,小区一直执行的是免费停车制度。随着入住率提高,地面停车矛盾逐渐突出。2023年2月起,经业委会组织全体业主投票表决,小区开始实施收费停车制度。然而,新的停车制度并未完全改变停车难的问题。
业主张先生向记者反映,他每天驾车回家,都要兜兜转转好久,地面停车位“一位难求”!记者了解到,目前小区登记的车辆已有5000多辆,但地面停车位只有3600个,数字倒挂惊人。“所幸不少登记车辆并非常停用户,但地面停车的矛盾仍十分尖锐。”张先生说,这么多年来,不少停车位旁边的树木长粗变大,“压缩”车位宽度,有的业主索性一车占二位,加上“僵尸车”清退困难,实际停车位数量还在缩水。
然而,与地面停车“一位难求”相比,机动车地下车库却是冷清得夸张。
有业主提供了晚上八九时拍摄的图片。地面车辆停得满满当当,而地下车库空旷冷清,有的只停了几辆。地上地下,缘何反差惊人?停车制度是无形的指挥棒。记者从蓝光嘉宝(上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了解到,宜浩佳园长期执行免费停车制度,而从2023年2月起执行的新停车制度约定业主在地面停车的,第一辆车免费,第二辆车停车费150元/月。而业主若选地下车库,没有第一辆车免费一说,每个车位需缴纳250元或300元。这使得很多业主宁愿在地面“挤破头”,也不愿到地下“从容停”。
物业称管理成本高
记者了解到,宜浩佳园共有29个机动车地下车库(含2个人防地下车库),可提供1720个停车位。目前已经开放了16个地库(共1245个泊位数,含131个微型车位)。而这些已开放地库,只租出去170个车位,占比仅14%。
业主“抗拒”地库,数据更加直观。竹柏路100弄88号地库,有24个停车位,只租出去3个车位;100弄159号地库43个车位,只有2辆车;111弄44号地库,23个车位只停2辆车。还有更夸张的:366弄113号地库,55个车位只停1辆车;333弄7号地库,51个车位,也只停1辆……
地下车库原不在物业与小区业委会签署的服务管理范围之内。随着地库的开放,需要增补相关服务协议。但对物业公司来讲,增加管理地下车库职能后是入不敷出。
物业公司吴经理告诉记者,业主在地下停车,每月缴付250/300元费用,其中100元是支付给物业的管理费。吴经理说,人工方面,地库是油漆地坪,保洁工要扫一遍拖一遍,保安需增加巡逻;工程维修也会增加,比如修灯,车位水槽整修,漏水修复;还有一些必要的投入,比如控制道杆的网络宽带布线,电路的调整,扫地机设备的增加;电费也是另一项占大头的支出……按照“满租”的前提测算,每个车位收100元管理费几乎不能覆盖成本,更何况车位的出租率只有14%,甚至出现个别地库只租出去1个车位这样的情况。
物业公司虽然面临尴尬,但吴经理向记者反馈,他们从保障居民居住便利的角度出发,还是接下了管理地库的责任,但也希望更多业主前来承租地下车位,一方面缓解地面停车矛盾,另一方面也可提升自身的停车便利。
地库“闲置”是谁之过
宜浩佳园机动车地下停车库的产权为开发商所有。有业主抱怨,小区地面停车极度紧张,但开发商宁愿大量地下车库荒废“烂掉”也不开放。2023年之前,这里的地库一直处在废弃的角落,有的甚至大面积浸泡在“臭水”中。
为此,记者联系了宜浩佳园的开发商。据工作人员介绍,小区建成初期,入住率较低,长年实行免费地面停车制度,且地面免费车位够用,因此收费的地下车库一直“赋闲”。
小区的地面停车位有3600个,但这些年来,每天车辆停放的实际需求逐年上升,已达到约4500辆车。2023年初,为缓解地面停车压力,4个机动车地库(有249个停车位)经维修后开放。2024年初,公司进一步推动地下车库修缮和开放事宜,经专题研究,形成方案,耗资2200万元,对29个机动车库全面启动修缮。同时,公司将不在其产权范围内的43个非机动车库维修也纳入了修缮范围。
2024年9月,上海临港新片区停车管理有限公司接管小区车库运营工作。目前累计开放机动车地下车库16个(停车位1245个),但停放的车辆仅170辆。
虽然停车数据如此惨淡,业主热情如此低迷,但公司仍表示,将紧盯业主关切的身边事,在充分征询各方建议后,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推动停车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后续他们会根据业主停车需求的变化,进一步调整地下车库开放措施。相关工作人员反复强调,并非公司不肯开放全部的地库,而是主张按需有序开放。
宜浩佳园停车问题背后的“尴尬”如何化解?或许只有停车制度这一隐形的指挥棒再次修改,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相关各方会如何抉择?地下车库又将如何提升使用率?对此,“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