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老早上海的年味到底在哪里?年龄稍长的,回忆当年排队买年货,甚至为了买到几条带鱼,都得在天亮前将自家竹篮、小矮凳依次放在菜场摊位前,算作排队。这是在回味物资不充裕时代的某种生活。“80后”则开始回忆幼时跟祖辈、父辈挨家拜年,大人手中提着奶油蛋糕,为防止公交车上挤坏蛋糕,不惜扬招一部出租车——甚至眼看着两部桑塔纳差头驶过仍不舍得出手,只等小夏利——毕竟有好几元钱的差价。改革开放之初,阿拉收入有增加,但大多数人哪怕过年,也就是这样计算着花销。
所有的过年回忆,往往都带有春节时的生活与平日不同之处,同时也在于过年时家庭支出的增加。有人认为如今年味淡了,无非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过不过年的,在衣食方面区别不大。那么,如今“10后”小朋友,未来该如何向他们的小辈讲述春节呢?年味在他们心中是否也如一些大人所说那般“淡了”呢?
多问问孩子们,反倒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比如许多新上海人的孩子,期盼一年一次回老家。有孩子跟我说,想在农村老家的灶台上烧菜,也有孩子想在老家与小伙伴放小烟花。哪怕是老上海家的小上海,也想着祖籍地是否还有亲戚,想回那个梦中的故乡看看。毕竟,上海自开埠以来渐成一座移民城市。春节的这种乡思,不仅新上海人家的孩子才有。当然,也有这些年春节出游经历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种种新春民俗,小朋友多有体验。甚至出国旅游时感受到异国新春的情调,无论韩国,还是新马泰,各有各的味道。哪怕出游到欧美,也能闻到中国春节的气息。
今年,更多老外来到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春节,人人尽说中国好,从乙巳开始的一种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