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1日 星期六
回乡过年 图片新闻 上海元宝茶 愿“年味”更浓一些 它曾那样看着我
第7版:夜光杯 2025-01-29

愿“年味”更浓一些

云德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不仅是岁末年初国民辞旧迎新、祈福未来的一个庆祝仪式,也是感恩上苍、给心灵以安顿的一次精神旅程,更是阖家团圆、鲜衣美食、尽情享受亲情与美味的一段快乐时光。有人觉得“年味”变淡,其实不是过年不再重要,也不是世人有意为之,而是当下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城市化进程提速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曾几何时,男女老少盼着过年,兴高采烈地忙活着过年,一是远方游子回家的路途漫漫,需要日夜兼程;二是各种物资紧俏,采购十分烦琐,需要提前准备;三是素常粗茶淡饭、缺衣少食,过年无论贫富都会千方百计地置办些新衣和美食,让节日变成一年中最难得且密集的奢侈享受。浓郁的“年味”弥漫于街头巷尾、家家户户的忙碌里,沉浸在迎来送往、欢声笑语的陶醉中。而现如今,飞机、高铁日行千里,朝发夕至,回家团聚不再像以前那么难;商品极大丰富,随用随买,即使集中采购,逛一趟超市足以满足所有需求;更兼日常生活中根本不缺鸡鸭鱼肉,美食的渴望早已淡漠,虽然依旧过年,但心理预期早已没了原有的期望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与挑战,但“年味”作为一种融合了各种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融合了各种亲情、友情、美味和装饰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情感体验,仍然历久弥新,其蕴含的家庭团聚、文化传承和祥和喜庆氛围等核心价值依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中历经岁月沉淀却难以忘怀的永恒记忆。

“年味”悄然变化的诱因十分复杂,人们似乎不宜轻率地给出肯定抑或否定的结论。尽管“浓”可能更多地包含着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巨大期许,而“淡”所彰显的社会进步,同样令我们充满欣慰与赞赏。不论是浓也好、淡也罢,呈现在浓与淡背后的劳动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却始终如一,从未发生过丝毫改变。因而,我们在热切欢呼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同样也期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更好地传承与赓续。

水泥森林中蜗居的人群需要彼此的交流与沟通,需要人间温情的润滑剂,快节奏生活下陀螺式旋转的人们也亟需安排休养生息的节假日,而“过大年”,无疑是激流勇进的生活进程中最迫切构筑的用以短暂憩息的生命驿站,其实,这或许也是春节成为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缘由。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就必须让“过大年”这类传统节日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得以充实与拓展,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新的生机和活力,用更加丰富多彩且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浓郁“年味”,让更多年轻人深切领略这一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营造更加浓郁的“年味”,首先需要切实保护且留住中国人古老的过节习俗。把充满了仪式感的诸如除尘、祭祖、贴春联、剪窗花、挂灯笼之类,作为装饰美化环境和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重要手段,把家家户户准备的丰盛年夜饭,以及寄寓着美好愿望的北方饺子、南方年糕之类的特色小吃,作为满足味蕾和口福、烘托节日氛围、让人间充满烟火气的重要环节,切实让有滋有味地过大年,变成人民大众阖家团聚、享受当下、寄托未来的文化体验和情感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必不可少的桥梁与纽带。

营造更加浓郁的“年味”,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中。过春节,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都会千方百计回家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亲朋好友也会相互走动、欢聚一堂,表达彼此的祝福与关爱。承继这一美好的习俗,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切体悟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而且更加有益于改变现代社会日益疏离的人际关系,重新唤起人世间应有的那份久违的温情。

营造更加浓郁的“年味”,还要有效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安排组织各种特色鲜明的文艺演出、舞龙舞狮、庙会、灯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组织各类文艺爱好者,开展群众性的戏曲、歌舞、书画和卡拉OK演出、展示与竞赛,让更多人走出家门,从手机、电脑的控制中解放出来,进而把春节变成一场丰富文化生活的精神享受,让广大民众在自娱自乐、切身参与中深度感受节日的喜庆与热闹。倘如此,“年味”变淡的忧虑则不复存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