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1日 星期六
非遗版春晚的深度广度与温度 凤凰传奇唱响中国《栋梁》
第5版:文体新闻 2025-01-29

凤凰传奇唱响中国《栋梁》

千年古建“亮相”蛇年春晚的幕后故事

祈年殿在中央美院团队的再现下美轮美奂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盛大舞台上,凤凰传奇演唱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震撼的视觉呈现,让中国古建筑走进了亿万观众的视野。

观众跟着舞台穿梭于十二座古建筑瑰宝,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奉国寺大雄殿、隆兴寺摩尼殿、孔庙奎文阁、开元寺钟楼、光岳楼以及北京中轴线上太和殿、祈年殿、钟楼、鼓楼……得以感受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髓与智慧。

中国建筑全球表达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不仅为中国古建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团队与总台导演团队共同策划、创作的节目《栋梁》应运而生。

“让中国传统古建筑走向世界,是外公的夙愿。”梁思成外孙女于葵听着凤凰传奇的演唱,仿佛再次走进了外公当年测绘的古建筑之中。她透露,其实梁思成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他说建筑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韵律,一窗一柱地排列过去,就好像是四分之二拍。”

通过“XR+数字孪生+VP”技术,以及朗朗上口的歌曲演唱,观众不仅看到了古建筑的外在之美,更从深层次理解了这些建筑背后承载的哲学思想与历史积淀。

《栋梁》的视觉设计以梁思成绘制的古建筑手稿为开场,以创新手段将中国传统古建筑从立面到剖面再到立体进行层层创作。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教授表示,节目妙用建筑学里的“剖面”,带领观众“剖”开中国古建筑的实体,从而展示结构之美,揭示它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精准还原背后故事

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天津大学提供的一份上世纪40年代的图纸,就曾发挥重要作用。这份图纸是1941年,天津大学的前身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的教师带着学生测绘的北京中轴线及其外围的文物。这位教师便是后来的人民大会堂总设计总建筑师张镈。此次这份图纸也登上了春晚舞台。

《栋梁》的成功,离不开学术研究与现代技术的深度结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深耕中国古建筑测绘与保护工作多年,他们的成果为节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以梁思成手稿中的孔庙奎文阁为例,团队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数字化测绘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数据。这些数据为《栋梁》中的数字孪生建筑模型的制作提供了精确的参考依据。

创排过程中,中央美院团队面临着一个挑战,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表达枓栱这一古建经典构件的学术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植入一些现代时尚的元素与舞台、歌手产生互动。结合视觉导演希望增加舞台效果的丰富性,节目最终选择了八铺作枓栱。

中央美院的团队依据《营造法式》中描述的色彩搭配,在三维软件里进行了解绿装上色,在严格遵循传统规范的同时,丰富了舞台效果。最终节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全景式地呈现了枓栱拆解与重构,使观众得以沉浸式地感受飞阁流丹的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及中国智慧。

视觉的镜头从建筑彩画转向屋顶“三色(青、黄、绿)”改“一色(蓝)”的祈年殿,最终落到整个北京中轴线的景观。祈年殿作为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该建筑的选用也是春晚向观众传递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硕果累累的美好祝福。

从剖面,到建筑群像,到中国木构建筑,到枓栱,到祈年殿——最后落到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栋梁》让观众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和秩序。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史洋介绍道:“节目不仅希望展现单体建筑的宏伟,更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独有的群组化特征,进而阐释它所承载的哲学与文化价值。”

两大申遗实现“握手”

《栋梁》对北京中轴线的展示,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建筑在城市规划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市布局的核心,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群体与城市规划理念的象征,体现了“中”“和”等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古建筑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重要纽带。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以及春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设计这两部分内容在这个节目中得以‘握手’。”崔冬晖希望传递给观众的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而春晚这个舞台的庞大性和广谱性,是非常难得的。从去年崔冬晖母亲常沙娜为春晚创作的中国纹样创演秀《年锦》,到今年展现中国建筑的《栋梁》,崔冬晖和团队一直致力于在春晚上让大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史洋认为,北京中轴线不仅仅展示着中国古建筑,也有近现代的一些建筑,比如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从北京中轴线中能够看到中国从木构建筑起步,然后不断地进行现代化的演变和探索,延续了生生不息的概念。”

《栋梁》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更是一次跨越时代的文化对话。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模型、超高清拍摄等先进手段,节目将古建筑的结构之美与文化内涵生动再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观众在春晚这一特殊的文化舞台上,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智慧与魅力、壮丽与精巧,更看到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驻京记者 赵玥(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