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2日 星期日
沪上“洋掌柜” 乐享中国年
第4版:目击 2025-02-01

沪上“洋掌柜” 乐享中国年

来自荷兰的丹尼(右)在上海经营一家信息类的小微企业,他和夫人在挑选年味十足的挂件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那哲(中)一家换上中国红服饰,准备去同事家吃年夜饭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加拿大小伙福德里克在新天地开了面包房和餐厅。蛇年新春来临,他(右)和妻子吴心馨精心挑选了春联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Edwin是一家印尼风味餐厅的老板,正在为开年营业作准备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漫步在百年愚园路上,喜庆的新年布置让热妮娅停下脚步拍照打卡,沉浸在中国年的喜悦中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扫码看“洋掌柜”过年

通讯员 宋圣柠 本报记者 梅璎迪

食物的香味、灯笼的光亮、扑面而来的“恭喜新年”声……这是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的那哲,对中国春节的印象。来自尼泊尔的那哲在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运营总经理和首席合规官,和往年一样,他今年还是留在上海过春节。他说自己很幸运,每年过两次新年,一个是尼泊尔历的新年,一个是中国的春节。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外被中国的春节文化“圈粉”。在上海,常年生活着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外。春节,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洋女婿”丹尼来说,春节是一个休息的假期,他早已入乡随俗,准备了一堆年货。他说:“我这个老外,和囤货过年的中国人没啥两样了。”

对在新天地开了面包房和餐厅的福德里克来说,春节能换个身份安心当食客。他和家人去了奉贤,在海边的烟花下,他默默许愿,希望能在璀璨夜空下获得新一季的“主厨菜单”灵感。

热妮娅在愚园路上开了家俄罗斯风味餐厅,对喜欢上海石库门老房子的她来说,春节能好好享受“海派生活”。她喜欢慢慢地走在上海的街头,欣赏城市的历史与建筑之美。

这些在上海创业发展的“洋掌柜”们,他们的梦想与未来,与这个城市紧密相连;他们融入上海,融入中国文化;他们像每一个市民一样,热热闹闹过年,欢欢喜喜享受春节假期。

像很多在上海的外国人一样,那哲今年又一次受邀到同事家过年。他说,春节了,中国人的文化是,在一起过年的就是“一家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