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宁
蛇年春节档电影火爆,票房创下历史新高。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看到了好几篇AI影评,观点鲜明,批评犀利,颇有惊艳之感。AI写影评最早可追溯到2023年威尼斯电影节,当时便引发了艺术评论界的震动。而DeepSeek(深度求索)的出现,因其在中文理解与生成方面的天然优势,表达能力让人刮目相看。有专业人士就表示:“几秒就能生成一篇评论,文字、文采、逻辑均高于很多已发表的真人评论文章的水平!”“影评家真的要失业了!”
我忽然想到了预制菜。预制菜的出现远远早于人工智能软件,让复杂的中式烹饪变得简单了,效率提高了,一个厨房小白也可掌勺烧出一桌菜,也可以说五味俱全。
AI影评在“技术性”上堪称一绝。它通过深度学习海量的评论数据(文章),能精准识别影片的主题样式、艺术手法、风格特征,并生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评论文章。
两者的共通之处,便都是“标准化”“流水线”的产品。预制菜口味千篇一律,让我们忘记了食材本真的味道。AI影评则将观看、思考和写作的过程转化为数据运算,同样是一种“精神快餐”。
读了多篇AI影评和剧评后,我发现,这些评论文章尽管格式规范、文字华丽,甚至引经据典,但却缺乏原创的思想、文字的个性、情感的温度。事实上,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需要理性,更需要的是人文性。它不仅是分析,更是理解;不仅是评判,更是对话。这种人文性源于评论者独特的人生阅历和审美体验。那些触动影评家内心的镜头,那些让人泪目的细腻情感,那些因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所带来的主观感受,都是AI目前无法体会、无法传递的。
创造力和情感温度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本质特征。中餐大厨那出神入化的刀工、火候,以及熘、炸、炖、炒、焖、烩、爆、烤等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法,乃至外婆拿手菜的独家配料、特别口味,也都是预制菜永远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