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圣心
齐舞闹新春,纳吉行好运。“五虾闹鲇”又名五虾闹年、五虾闹鲶或虾子灯,盛行于江汉平原,以荆楚古都荆州的中心城区、洪湖、监利、江陵、石首最为热闹。艺人穿上色彩艳丽的服饰,扮成形态各异的水域精灵:鲇鱼精,憨态可掬;河虾精,轻盈灵动;蚌壳精,圆润晶莹;荷花精,圣洁淡雅;荷叶精,碧绿盎然。主角鲇鱼精一身功夫了得,一会儿跃出水面,一会儿又在荷叶、莲花间与群虾、蚌嬉戏,引得沿街观众连连叫绝、好不热闹,仿佛将整个水域的生机与活力都带到了人间。
这黑不溜秋又带着两根长须酷似老头儿的“鲇鱼”,为什么能成为游街灯会中的主角?“鲇鱼”在湖北地区又被称为“河鲶”或“鲶巴郎”,它不仅是餐桌上饕餮客的珍馐,还蕴含诸多吉祥寓意。首先,这“鲇”与“年”同音,“鱼”则与“余”同音,“鲇鱼”便有“年年有余”之意。其次,鲇鱼的生命力强,生长迅速,寿命可达七十余年,其形态也宛若水中的老者,也可表达“长寿有余”。再次,这鲇鱼背黑腹白,黑白相间代表阴阳、天地,故而也有“扭转乾坤”之意。鲇鱼精因此成为江汉地区元宵游街灯会队伍中特有的主角。
除去C位的鲇鱼外,虾、蚌、荷花可不是随意设置的表演“搭子”。鲇鱼和虾都是贴近泥土的底层水族,鲇鱼食肉但并不伤害河虾,二者能和谐共处。这河虾身带鳞片、长须与钳,可是水中龙的化身。清代文人祁珊洲(祁鱼虾),就曾用“鳞光一片来,信是真龙种”来夸赞齐白石老先生笔下惟妙惟肖的墨虾。另外河虾那一节节柔软弯曲的身体,在渔民心里宛若元宝,也寓意节节高升、步步亨通,有时其晶莹剔透的身体与和谐的群居习性,也被赋予淡泊名利、崇尚和平的人格。“五虾”,之所以为“五”,是因为传统五行观念中,“五”是阳数,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数字。在河图洛书里数字“五”属性为土,土能生万物,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心。因而“五虾”既能延伸为五福献寿、五谷丰登、五子登科、五世其昌,也有普天同庆等之意。蚌壳、荷花、荷叶精是晚近增加的角色。蚌壳携带着珍珠,荷花、荷叶红绿交相呼应。鲇鱼在五只河虾、蚌、荷花与荷叶中起舞穿梭,便是在碧波荡漾,元宝与珍珠遍布的水域遨游。水乡百姓以瑰丽非凡的想象力,演绎了安宁、富饶的水乡生活。
“五虾闹鲇”的制作与表演十分考验功夫。在这个行当里,用竹篾制作、绸布裱糊的各类造型工艺,被称为“彩糊裱扎”。鲇鱼扎得是否惟妙惟肖,上色是否精准到位,皆取决于老师傅的功底。代表性传承人毛明康说:“要想做好虾子灯,就靠一颗匠心。没有匠心就做不好,你做得不逼真,玩起来就不像。”上等虾灯身子可以弯曲,鲇鱼灯的头、尾、鱼鳍都可以摆动。再说这表演,不仅对个人的武术功底要求高,还需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锣鼓家也打起“十样锦”,跟随变化多样的鼓点,身穿薄衣的鲇鱼精要通过游、摆、入洞、跳龙门、幂水等动作呈现鲇鱼鲜活的生命力,河虾精则通过顶花、地花、腰花、边花、面花等动作呈现河虾的弹、跳、翻、转,有时还需在桌凳上表演。整支队伍还有大方块、双门、双翅、马鞍、菊花开等组合动作。有行话言“上打雪花盖顶,下打枯树盘根,左打左插花,右打右插花,一个瞒天过海,一个玉带缠腰。”其在街头的方寸之间、嬉戏逗趣之中尽显汉族舞艺之绝妙。
清乾隆年间沙市举人雷昌曾用“无夕群龙汗漫游,一年初见月当头。插身人海聊容与,只是常鳞凡介俦”描绘元宵佳节灯会上万人空巷的盛景,在万千游龙中,深感自己宛若水族中一只小小的“常鳞”。2021年,流传已逾百年的“五虾闹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时光悠悠流转,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这般热闹非凡的盛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召唤着更多的人去探寻、去感受、去传承这份独特的荆楚江汉水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