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静安
朋友一家子从国外到上海来旅游,知道我曾在外滩的几幢楼里办公多年,便要我陪同逛逛外滩,说,“不到外滩,等于没到上海;没有向导,等于没有故事。”于是,我陪着客人,在魔都的符号里信步说笑,照相机的镜头对着外滩9号、13号、33号“咔嚓”不停,往事并不如烟。
外滩9号,始建于1901年,是万国建筑博览群中风格最独特的三层新古典主义砖木结构,白色立柱与红色砖墙形成鲜明对比,大门门楣上铸有“轮船招商总局”字样。1949年后该楼被港监所用,称为“港监大楼”。在上海海事局负责宣传工作期间,办公室在一楼,室内搭有阁楼,属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办公楼隔着中山东一路就是当时的海事专用码头,那些年,游轮“友好号”就停靠在这里,党和国家大多数领导人都乘上该轮视察过黄浦江。我已记不清五年内总共参加了多少次浦江游览活动,反正专题照相册就有十几本,其封面都是漂亮的外滩9号的背景。
外滩13号,建成于1927年。著名的海关大楼,摩登的百年钟楼。海关大楼上巨大的钟面,不仅美化了市容,更发挥了导航功能。此地曾是上海滩最高的建筑,船舶进入港口,第一眼就能看见海关钟楼,听见洪亮钟声,同时也为各国船员提供了统一报时。伴随海关钟声的报时曲前后经历了四次变化。1928年元旦,海关大楼第一次报时播放的是国际报时通用的《威斯敏斯特》曲,直至“文革”期间改为《东方红》曲。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上海,又改为《威斯敏斯特》曲。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海关钟声再次恢复了《东方红》曲一直至今。悠悠钟声,蕴藏着多少岁月的故事,也见证了上海的巨大变迁和祖国的飞速发展。海关大楼内合计有392个房间,我在上海航道局七楼的办公室是其中之一。记得有一年的“七一”,在九层的屋顶阳台上,伴着悦耳且贴近的钟声和耳熟能详的《东方红》曲,我和所在的党支部全体党员一起在党旗下庄严宣誓,过了一次特别的组织生活。
外滩33号,始建于1849年,是当时的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如今的外滩源壹号。这是外滩地界现存最早的建筑。主楼建筑呈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屋前是一个很大的英式花园,屋顶是西式的四坡顶,典雅耐看。毗邻于此的上海市政府交通办公室的办公楼是新盖的六层建筑,我的办公室在五楼,在此同样度过了五年时光。33号对面就是陈毅广场。陈毅塑像巍然屹立在中山东一路南京东路口,老市长深邃的目光时刻关注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包括近在咫尺的黄浦公园水文站。1989年8月4日,第十三号强台风侵袭上海,恰逢台风、暴雨、大潮“三碰头”,滔滔江水叠加风势、雨势一阵阵越过防汛墙,上海危在瞬间。凌晨2:10,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披着雨衣,穿着套鞋,浑身上下滴着水,急匆匆地走进了黄浦公园水文站,了解第一手水文资料。当专家明确报告,“水位不会再上涨了”时,朱市长这才放下心来,紧握着坚守岗位的水文职工的手,动情地说“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和上海人民,感谢你们”。作为交通人,我暗暗立志,要当一名合格的公务员。香港回归祖国那天,我参加了在外滩陈毅广场举行的上海各界人士大型庆祝活动,直至深夜。当天我没有回家,在外滩33号办公室,美美地一觉睡到大天亮。
蘸着黄浦江的浪花,我抒写了在外滩那三个门牌里工作的三个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