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今年上影节六月十三日开幕 4月去看“时代逸飞” 谁能不为“京剧之美”而倾倒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5-02-18

谁能不为“京剧之美”而倾倒

史依弘在大洋彼岸分享梅派艺术

“大王爷他本是刚强成性,时常里忠言语就不肯纳听……”近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因梅派青衣史依弘的到来高朋满座。哈佛学子和京剧爱好者围坐一堂,他们屏气凝神,静待“虞姬”登场。史依弘着便装登场,一把清亮圆润的嗓音如一道光照得满室生辉,她用细腻的表演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步入了“霸王”的营帐。

在这场关于海上京剧的讲座中,史依弘将京剧梅派之美娓娓道来。这是一场京剧梅派艺术的展示,也是一次中外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全维度分享

1930年,梅兰芳以中国艺术家的豪情与气魄,带领中国京剧赴美演出,开了中国戏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先河。时隔95年,梅派传人史依弘走入哈佛大学,分享她对梅派艺术的理解,也传递着对京剧的爱:“很多人喜欢梅派都是不知不觉入了迷,就像你看梅先生的表演,他从来不会刻意炫技,而是将那些高超的技法融入在表演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让情感自然流淌。”

作为国粹,京剧的美是全维度的,不仅是唱腔、表演,念白也很是讲究。京剧的念白分京白和韵白,京白活泼,韵白优雅。史依弘现场念了一段《四郎探母》的台词,声音清脆,语速飞快,就像一个俏皮的小姑娘在说话;接着又用韵白念了《贵妃醉酒》里的句子,声音婉转悠扬,仿佛在唱歌。唱腔或许一时半会学不会,念白却让不少“京剧小白”跃跃欲试,一时间,现场充斥着真嗓、假嗓夹花念白声,好不热闹。

教了唱和念白,接着是台步。青衣的台步要求轻盈稳重,怎么形容呢,就像猫咪走路一样,轻巧又稳当,一点声音都不能有。史依弘现场示范,有人跟着学,虽然也勉强算稳重且无声,但那体态总是控制不好,“偷感”十足,走几步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台步看起来简单,却极见功底,史依弘曾经和一位老艺术家同台演出,那位前辈年近古稀,但一上台,台步轻盈就如二八少女。她感慨道:“京剧演员只要状态好,嗓子在,就能永远年轻。那位艺术家一上台,瞬间就变成了个小姑娘,真是太有魅力了!”

创新不止步

跨流派学《锁麟囊》、继承“京昆不分家”传统挑战“杜丽娘”……“爱折腾”的史依弘在自我突破和创新之路上从未止步。虽也引发争议,却不改初心。她爱梅派艺术,也敬重梅兰芳,原因之一,就是钦佩梅先生无论何时、无论获得怎样的成就,都勇于创新。

“梅先生是个特别爱琢磨的人。以前京剧舞台上都是男旦,男旦没有腰身,动作不够婀娜。梅先生就想,怎么能让男旦看起来更像女性呢?于是,他创造了古装戏,设计了没有水袖的戏服,让演员的动作更加自由。”说起梅兰芳的创新故事,她滔滔不绝,“他还从上海越剧中汲取灵感,让京剧的服装更加精美,刺绣更加华丽。梅先生真是个艺术家,他的每一件戏服,每一个动作,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当然,创新都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上,创新要成功必须要对艺术有精准的把控。

回顾和京剧结下这一生的缘,史依弘感谢她的引路人——两位恩师张美娟、卢文勤,还有一众前辈童芷苓、李玉茹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她们所创造的美让我走进了京剧的世界,我学着她们的台步、身段、一招一式,从课堂走上舞台,又漂洋过海,把京剧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尽管唱了几十年的戏,史依弘从未有一刻感觉厌倦,“每次站在舞台上,我都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据悉,这场讲座由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教授主持并担任翻译,花脸演员徐朝嬴助阵。近一个半月来,史依弘走遍普林斯顿、哥伦比亚、耶鲁等名校传播京剧之美。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