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术生物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研发配方 受访者供图
最近几天,上海陶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洪新的行程表几乎满满当当——前一天还在天津的会议室里深挖客户需求,次日已赶赴江苏供应商的办公室洽谈合作细节。作为一家聚焦生物医药行业配套产品与服务的民营企业掌舵人,周洪新每年开年都会密集走访上下游伙伴,从技术环节到服务流程都逐一细致推敲,便于调整和优化后续的运营策略。
从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到如今获得业内广泛认可,陶术生物扎根静安市北高新园区,深耕药物筛选领域,为各类创新药物的研发带来便捷、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客户遍及全球50余个国家或地区。10余年来,陶术生物踏浪新药创制潮头的发展史,书写着民营企业“借势、破局、引领”的鲜活注脚。
借势
锚定国家战略,驶向广阔蓝海
从上海启航驶向更广阔的蓝海,既需开拓创新、劈波斩浪的勇气与实力,更需借势国家战略机遇的东风。“幸运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全占了。”周洪新说。
时间回溯至2008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国家启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彼时,中国创新药研发仍处于萌芽期,科学家们为研发创新小分子药物摩拳擦掌。2010年,仍在化工行业摸索的周洪新从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潜在的发展机遇——引进国外先进的药物研发工具,助力创新药物的研发。
这个略显“稚嫩”的想法成了创业的原点,周洪新将目光投向了创新药物诞生的“源头”——药物筛选环节,“要研发一款新药,首先需要数量足够庞大且纯度符合要求的化合物进行反应测试、确定效果,类似‘神农尝百草’”。
一开始,周洪新尝试帮客户对接国外资源,购入匹配他们需求的化合物库。渐渐地,他注意到,进口化合物库的价格高昂,动辄数十万至上百万元不等,大部分客户的经费有限,这也成了阻碍研发创新药的困局之一。“如果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通过分子结构模拟预筛出所需的化合物,缩小化合物库的规模,就能降低采购成本,让有限的经费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周洪新说。
借助先前在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对市场的判断,周洪新和好友、太太三人组建了创业团队,在一次次“试水”中洞悉市场需求、学习产品知识,在新药创制浪潮中找准支点与方向。
破局
从代理商到开发商,孕育核心竞争力
2013年,陶术生物正式落地位于市北高新园区的国家级科创企业孵化器——上海聚能湾创新创业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在从“代理商”到“开发商”的角色转变中孕育出了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工作就像卖大米,客户就像大厨,要拿大米去‘精加工’。有人要做扬州炒饭,有人要做爆米花,有人要酿米酒,最适合的大米也各不相同。我们得把大米根据客户的需求分门别类,再转化成对应的数学信号。”周洪新解释,在此基础上,客户只需在系统里演算,就能找到研制创新药理论上的最优方案,既提高效率,也节约测试时间。
10余年深耕细作,陶术生物的产品线深度不断优化,丰富度不断增强,业务版图也持续扩张。2015年起,陶术生物拓展海外市场,逐步建立了美国和欧洲的子公司,已为全球6000余家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提供了化合物筛选相关服务,包括中科院、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药明康德、罗氏、拜耳等。周洪新透露,目前引用陶术产品发表的科学期刊论文超过6000篇。
丰硕的成果看似光鲜亮丽,但作为“创业小白”的周洪新知道,一路走来几乎遍地荆棘。创业初期,陶术生物租下了两间办公室,但招聘却成了难题。幸运的是,上海聚能湾创新创业中心提供的人才对接支持助力企业顺利完成了初期团队的搭建,就业资金扶持与三年的房租减免政策也解了燃眉之急——全方位的孵化体系让企业有了“借梯登高”的可能。
引领
打造一站式平台,助推新药早上市
如今,陶术生物正着力打造以“药物筛选一站式平台”为核心的药物发现整体化解决方案。周洪新介绍,该平台能够整合药物筛选的所有关键环节,从小分子化合物的供应、化合物的定制化方案、“干湿结合”的药物筛选服务、靶点识别、化合物库构建、高通量筛选、数据分析到先导化合物优化,提供无缝连接的完整服务,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和降低成本,还能推动技术创新和行业合作,加速新药的发现和上市进程。
周洪新认为,过去两年,生物医药行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比如,AI for Science的发展将药物研发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也将药物筛选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新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不断涌现,于药物筛选而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借助AI实现研发技术上的助力,陶术生物设立了AIDD研发中心、药理研发中心和药化研发中心,能够为新药研发提供多层次、高效能的支持。
一粒看似微小的创新火种,已在海内外催生出丰饶生态。陶术生物在正确的时间点搭上了中国新药研发的快车,恰是民营企业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站在AI for Science的风口,周洪新目光灼灼:“未来,我们既要做攻克‘卡脖子’技术的解题者,更要当夯实创新药基石的奠基者,让中国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版图上的亮眼坐标。”
本报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