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为护工人才短缺问题开出“良方” 现代科技“尝百草”,尝到新甜头
第2版:上海新闻 2025-02-24
张伟滨委员:时刻把群众放心上为民鼓与呼

为护工人才短缺问题开出“良方”

最近,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迎来了手术的“高峰期”,有时一天排上四五台,做到凌晨也是常态。从业38年,他总是扎根一线,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张伟滨也迎来了履职的第三个年头。他一边抓紧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患者,一边忙着完成提案最后的收尾工作,“当个好医生,需要精湛的医术;当好政协委员,也要时刻把群众放心上,为民鼓与呼”。

建言有了回音

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前,张伟滨曾参与过两届上海两会,从“家门口”到北京,他明显感到:“来到层次更高的平台,压力和责任更大了。”一开始,他还有些摸不清门道,时常向“老委员”请教。后来,他也在履职过程中逐渐悟出了有效的工作方法——每次听会,都会做好笔记,还会制作幻灯片来回顾要点、整理思路。

去年全国两会,张伟滨提交了一份《构筑“规模化、规范化”医疗护理员行业的健康生态圈》的提案。在日常工作中,张伟滨注意到,许多骨科病人手脚不便,对病房里的护工有着相当高的陪护要求。然而,护工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稳定、工作又辛苦,通常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让很多年轻人避而远之。于是,他聚焦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与“护工荒”的现状,为紧迫的护工人才短缺问题开出“良方”。

令张伟滨欣喜的是,这份提案提交后并没有“石沉大海”。去年4月,全国两会闭幕不久后,他就接到了来自国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话,并被拉进了一个名为“医疗护理员职业化现状研究专家群”的微信群,如今群内已有55个成员,包括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医学专家等,“大家都持续关注医疗护理行业的现状,并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去年10月,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免陪照护服务”成为新增项目,国内多家医院开始试点“无陪护病房”,传统零散化的护工正向专业化的医疗护理员转向。“看到关注的问题实实在在有了进展,自己的建言也有了意义。”张伟滨说。

扎根专业领域

作为一位医药卫生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张伟滨的关注点格外聚焦——从自身的专业领域出发。履职3年来,他提交的提案与信息专报大多与他的“老本行”相关,涉及罕见病诊疗、三医联动、生物医药创新人才供给等方面。“身为医生,我更能从日常工作中察觉到老百姓迫切的需求,敏锐地捕捉到存在的问题与有待改进的空间,这也为后续提案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张伟滨说。

无调研,不提案。张伟滨认为,一份高质量的提案,需要谨慎的眼光、缜密的思维、清晰的视角与适宜的表述方式,这离不开充分的调研,更要汲取众人的智慧。“我提交的每一份提案,都凝结着整个提案小组的心血,他们给我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也让每一条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加完善。”

最近,张伟滨向小组成员们抛出了一个新思考——国家层面缺少医疗数据的统计,“以高血压为例,我国有多少病人在服用药物,不同药物的效果如何区分,多少病人出现了副反应,这些数据对药物的生产和使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份提案的形成,离不开反复的推敲琢磨,经常要花上大半年时间。”医院任务繁重,张伟滨只能“见缝插针”地走访专家、律师等,手术台、门诊与会议室连轴转。实在抽不开身,就和提案小组的成员相约附近的咖啡馆,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聊聊思路、推进进度,让提案的架构与内容逐渐丰满。

今年两会,张伟滨同样聚焦医疗卫生领域,将会就处理医患矛盾、化解医疗纠纷方面建言献策,“‘做好有心人,打有准备的仗’,了解百姓所盼,传递民情民意,这就是政协委员的价值所在”。 本报记者 陈佳琳

记者手记

医者仁心

见到张伟滨委员时,他刚刚结束当天的门诊。作为医生,他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采访时也几次被电话与消息打断,工作的忙碌程度可见一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张伟滨委员说:“我先是医生,再是委员。”虽然参政议政的重任在肩,但他对本职工作也没有丝毫放松,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做到两者兼顾。

医者怀仁心,履职为民生。张伟滨委员从本职工作出发,结合专业视角,聚焦关乎群众健康的急难愁盼,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这是一名医生的初心,更是一名委员的担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