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0日 星期日
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在沪交付 把安全工作想在前谋在前干在前 投入火热生活,为人民写作为人民塑像 干字当头不断巩固向上向好势头
第2版:要闻 2025-02-26
上海文艺界、文学界人士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投入火热生活,为人民写作为人民塑像

昨天,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上海世博中心举行。昨天,世博中心红厅洋溢着文艺工作者的笑声、掌声和心声,是对信任和鼓励的感动,是对期许和盼望的回应。昨天,在寒暄、握手、合影之外,还听到代表们的一声声问候声,“今年你忙点啥?”

勇立“潮头”

坚持创造性转化

“陈吉宁书记提到要进一步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这些年我们上海杂技界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杂技剧《战上海》和《天山雪》的男主角王怀甫自豪地介绍,“这两部剧的问世,对上海乃至中国杂技艺术行业来说,都是一个突破,《天山雪》去年也荣获了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思考:杂技行业应该如何创新和发展?首先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为以上两部剧就是具体的生动的例证。”

对于勇立“潮头”,上海芭蕾舞团始终在传承中创新,上芭副团长、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告诉记者:“今年7月,上海芭蕾舞团原创剧《百合花》将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亮相,这也是我们团多年传承的一次呈现。这部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通过青春叙事来展现战争年代的人性。我们还正在创作一部将非遗与芭蕾结合的原创剧,已经到新疆进行了几次采风,跟当地的学者、艺术家交流、请教,确保将非遗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扎根时代

反映人们精气神

“这次文代会特别提出了我们的创作要更多地投入火热的生活中,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写作,为人民塑像,推出一批上海出品、上海制作,具备上海精神的作品。我觉得对于创作第一线的文艺工作者而言是极大的鼓励。”著名编剧王丽萍回忆起大会开幕式上的种种仍觉激动,她说,“真实反映这个时代的生活,反映这个时代人们的精气神,是我们创作者要考虑的。”

新时代文艺事业前景光明、道路宽阔,新征程文艺工作机遇难得、大有可为。但也有不少代表“感到任务很重”,《萌芽》杂志社副社长吕正告诉记者,市作协对文学期刊未来五年的要求是强化优势,加速“破圈、跨界”,“刊物要沉下心来发现新人新作,发现有时代感的文学作品,也要勇敢迎接AI时代的潮流”。

面向未来,市美协副主席鲍莺有许多希冀:“一是深耕精品创作,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故事;二是推动跨界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艺焕发新活力;三是强化人才培养,构建老中青三代接力传承的文艺生态。期待与社会各界携手,让文化的力量助推城市发展,共同书写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文化答卷。”

崇德尚艺

“服务社会”成果丰

青年文艺评论家、诗人木叶的书包塞得满满当当,他带来了好几本自己最新的诗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也想借大会之机赠送给相熟的师长朋友。木叶说:“听了大会报告,对照自己的不足,希望未来能够把评论与诗歌都写得更上一层楼,与远方的读者有更多交互。”

讲到交流,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也有收获:“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致力于做好校园开放的工作,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在内容供给、学术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成果‘服务社会’的转化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尤其是‘美育大讲堂’,邀请名家大师,对我们青年学生坚守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廖昌永还说,这些年上海音协也加大了对外开放交流的力度,在全球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奖项,“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对外开放,讲好中国故事,为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而不断努力。”本报记者 孙佳音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