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台阶前再次聚集起世界的目光。
对中国人而言,两会时间就像一种“政治节气”,每年召开不仅是国家政治日程的“固定动作”,也是一场全民参与并惠及众人的民主实践。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每一个数据、代表委员的每一份议案提案,都与民生冷暖紧密相连。
今年两会,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更被赋予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这种时间节点的叠加,让两会成为国家意志与民众诉求交汇的枢纽——从民生保障到正风反腐,从人工智能到教育改革,从乡村振兴到环境治理,这里的讨论牵动着亿万人的期待。
举一个例子。3月3日,有网友向某演员反馈有人在视频号AI生成视频假冒她。该演员转发并配文:“大家以后不会搞不清楚哪个才是真的我了吧?”
这个新话题,今年两会上已有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认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伪造技术也在发展,建议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合成内容标识管理规章制度的出台,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强制标识,同时明确未履行标识义务的惩罚制度。
这样的呼应,在两会的舆论场已是常态。这里不仅是政策的“输出端”,更是问题的“输入端”,是国家治理的实验室,也是民情民意的集散地,与民心相通,和社会共振。回顾过去一年,两会推动全国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等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民生保障带来的福利。
当农民工代表为“二代群体”发声,当上海干部讨论如何当好“改革尖兵”,当普通市民通过“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平台提交意见……每个人都在参与中重新定义“我们”的内涵。
这种参与感,也是中国式民主最生动的注脚。它不追求口号式的狂欢,而是在务实讨论中凝聚共识;不迷信票决万能,而是在协商沟通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对话的力量,或许也是中国给予世界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