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晏秋秋工作室和新民帮侬忙工作室现场与读者热情互动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新民晚报精心准备的文创奖品吸引了众多读者
今天上午,雨过天晴后的东方明珠塔城市广场上洋溢着一片温暖与热忱。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宣传系统精心筹备的“共赴文明之约”公益集市热闹开市,尽管寒风依旧凛冽,却丝毫没有减弱读者们参与的热情。
“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们每年都会来。”一位读者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对这场公益活动的执着与热爱。在集市中,新民晚报的摊位格外引人注目。展板上“新民‘姓’民,新民为民”“侬有急难愁,阿拉帮侬忙”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彰显着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摊位上,“夜光杯”手账印章、新民纪念毯、四季养生茶包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为现场增添了别样的温暖。
开市后,新民晚报摊位前瞬间“闹猛”起来,新老读者纷至沓来。“我整整订阅了43年的新民晚报,这也是我永不改变的习惯。”78岁的于志芳是新民晚报长达43年的忠实订户,自1982年起,她从未间断过阅读这份报纸。她回忆,老伴生前最爱做的事就是去信箱取新民晚报,哪怕重病缠身,这件事也必定亲力亲为。于志芳感慨,时代在变迁,但晚报在每个读者心中的分量从未改变,那份“晚报情结”早已深深扎根。说着,她还特意从包中拿出前一天的《新民晚报》,向记者展示,眼中满是珍视。
“上海爷叔”黄士平同样是新民晚报的资深读者,疫情期间,他慷慨捐赠个人积蓄50万元,令人敬佩。今天,他一大早便从宝山出发,换乘多辆公交车,历经两个多小时的奔波,满头大汗地赶到现场。“我每年都来,不管天气如何,今年已经是第四次参加这个活动了。”黄士平笑着说,言语间满是对活动的支持与期待。
活动现场,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晏秋秋开启公益集市直播,与读者们热情互动。69岁的读者黄国庆看到晏秋秋,立刻拿起手机拍照,他说:“我喜欢看‘新民帮侬忙’直播,也喜欢‘晏秋秋’视频号,内容都很接地气,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发声。”晏秋秋被读者们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他扯着嗓子向大家介绍:“任何急难愁问题,都能找‘新民帮侬忙’!”
摊位前人潮涌动,新民晚报精心准备的文创奖品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大家纷纷扫码关注新民晚报读者俱乐部、“新民帮侬忙”头条号和微信号等融媒体矩阵号,积极参与互动。不少读者在离开展位时,还带上了满满的“收获”,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大家笑呵呵地表示:“这样的正能量活动太有意义了,明年阿拉还要来!”这场公益集市不仅是一次爱心的汇聚,更是文明传承的生动实践,让雷锋精神的温暖与善意在城市中不断传递。 本报记者 季晟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