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声音已入围全国配音人才库,接下来我们将推出更多配音返点项目,届时收益会更高。”2月26日上午,市民历阿姨在农业银行静安支行柜台办理转账汇款时,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从天而降的“艺术机遇”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当日9时40分,正在办理取款业务的历阿姨突然接到自称配音综艺导师的来电。对方称历阿姨只要上传自己的配音文件,就有机会领取不菲的配音项目收入。对方不仅承诺圆历阿姨配音梦,更表示可提供专业导师一对一指导培训。银行柜员注意到历阿姨边接电话边申请额度欲收发账款,对话中还提到了“高收益”和“转账汇款”等关键词。
“这很像派出所培训时讲过的诈骗话术。”察觉异样后,该名柜员立即启动警银协作机制,同时知会大堂经理递上防诈宣传单并通知属地派出所到场甄别。静安公安分局曹家渡派出所民警钱淳接警赶到现场时,历阿姨的丈夫和银行柜员正在劝历阿姨不要上当受骗,但历阿姨仍坚持与对方通话,手机里还不时传出“名额有限”的催促声。
经询问,年近七旬的历阿姨此前曾加入过一个配音爱好者QQ群,在群里结识了这名“配音导师”。此后,历阿姨便应“导师”邀请,加入对方开办的线上“配音培训班”,还通过App录制上传过自己的配音作品。民警调出反诈平台数据显示,该App疑似与近期全国多起培训类诈骗案有关联,不排除诈骗的可能。
“您看这个案例,同样是先夸声音好再收培训费。”钱淳指着手机里发生在外省的同类诈骗套路说道。“退一步讲,哪怕是培训机构,也可能存在无资质培训、乱收费等问题。”钱淳建议历阿姨在接受“培训”前,应向教育部门核实对方是否有正规办学资质以及是否有正规的线下办学点。
“我已经跟着导师在线‘学习’一个多月了,班里还有30多名‘同学’,他们都夸我的声音好听。”历阿姨说道,她始终对“配音梦”抱有幻想,好在经过民警深入浅出的分析,终于也察觉出其中的猫腻。
钱淳趁热打铁,拿出随身携带的反诈宣传册,当场向历阿姨来了一次“诈骗话术解析”,劝导历阿姨要注意以“文化艺术培训”“高薪兼职”等为幌子的诈骗案件。此类案件通常以“学技术赚快钱”“零(低)成本高收益”为诱饵。待当事人上钩后,再巧取“培训费”“报名费”等名目实施诈骗。此外,透露自己的银行卡号,也可能遭人利用,成为不法分子的洗钱工具。
在钱淳的建议下,历阿姨同意将名下的银行卡暂由丈夫保管,并将部分资产转为定期存款,避免节外生枝。民警后续回访中,历阿姨已彻底断了“配音赚快钱”的念想,转而寻求正规培训机构来实现自己的“配音梦”。
警方提醒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市民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勿轻信陌生来电和消息,更不要相信“天上的馅饼”会落到自己头上。
本报记者 陈佳琳 通讯员 宋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