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双联展“镜像”全解艺术新表达 歌声里的南欧阳台 为“有准备的聆听”点赞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3-30

为“有准备的聆听”点赞

◆ 李严欢

作为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主体演出项目之一,指挥大师帕沃·雅尔维于今日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等作品。音乐会前夕,由上交精心策划的新一期“有准备的聆听”也“拍马赶到”。青年音乐学者张菲儿将《彼得鲁什卡》的诞生背景、音乐风格、创作技法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对于许多将要欣赏这场音乐会的观众而言,这就犹如一本有声的节目册。在走进音乐厅前能透过这样的导赏了解即将上演的作品,为聆听做好充分的准备,无疑是有其必要的,或许这也是上交自2015年3月开设“有准备的聆听”并坚持十载的原因所在。

想起自己与“有准备的聆听”的相遇也正是在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当时,上海交响乐团的新音乐厅刚启用不久,乐团的一系列新举措也随之而来。他们即将推出一个全新的项目:有准备的聆听,即在一些重要的音乐会开演前增设现场导赏环节,而对于有些系列性或专题性的演出,还会特设专场导赏。这真是利于古典音乐的普及和推广,提升观众欣赏水平的好事、实事。

以往,阅读音乐会节目册是大多数观众了解相关场次演出内容最便捷的途径。不过时常也会听到身边一些虽对观演抱有热情,平日却较少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抱怨”:仅是阅读节目册上的介绍文字,这样的“自习”方式似乎收效甚微,难以对相应的作品获得直接的认知,有些术语也常让他们不知所云。如此,“有准备的聆听”便成为当时大家了解观演内容的一个全新途径。

通常,设于音乐会开始前的“有准备的聆听”每次时长约为40分钟,通过主讲人的导赏并结合播放相关作品的音像资料,使观众对将要欣赏的演出有所了解。它不同于专题讲座,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或着重导赏音乐会中的一部作品,或围绕整场演出曲目间的关联展开,抑或是讲述其中某部作品对于相应乐团、艺术家的重要性,以此尽可能地将一场演出的核心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给观众,也成为对导赏者的考验。

2017年丹尼尔·哈丁执棒伦敦交响乐团音乐会前的“有准备的聆听”中,我根据两场演出各自的重点曲目,回顾了马勒与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在该团历史脉络中的独特地位。前不久在男中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安·格哈赫尔与钢琴家格罗尔德·胡贝尔带来的舒曼艺术歌曲音乐会前,担任那期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导赏的复旦大学德文系姜林静副教授,则从自己多年来对于德奥古典音乐与文学间的交互关系的研究出发,带领大家感受不同文本如何通过舒曼的创作而被重构成新的整体,为乐迷们了解这些艺术歌曲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名团、名家将上海作为中国之行的首选之地,甚至唯一一站,显然他们都被这座城市日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良好的观演氛围吸引而来,而在这背后如上海交响乐团“有准备的聆听”般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培养爱乐者群体,提高观众欣赏水平的公益活动则着实功不可没。

十年中,由现场到线上,由每期聚焦一场演出到一次集结多场亮点,从最初的40分钟浓缩到目前每期15分钟左右,“有准备的聆听”从形式到内容始终在顺应着观众的成长和需求而转变,然其推广经典、培育观众的初心仍一如既往,成为面向市民的又一美育课堂。在繁荣的城市文化生活中能与“有准备的聆听”相伴十年,这份幸运当叫人珍惜。

目前,正值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举办期间。如果说经典作品的推广已随着“有准备的聆听”等活动的开展收获一定成效,那么类似的导赏对于新人新作则更显至关重要。毕竟,当大部分观众在面对一部首演作品时,更渴望遇到一位能为他指明欣赏方向的良师。因此,如何借鉴“有准备的聆听”的成功经验,在新作演出前或开展导赏,或加强创作者与观众间的互动交流,以此让真正优秀的新作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与推广,让它们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从而成就更多如《梁祝》《红旗颂》《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般久演不衰、深入人心的佳作,这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