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埋(甲文)
图二 霾(甲文)
图三 怨(金文)
图四 宛(甲文)
徐梦嘉 文/图
埋天怨地。抱怨天,责怪地,形容对什么都抱怨。此成语出自元代郑廷玉《看钱奴》:“每日在吾庙里,埋天怨地。”小文谈埋、怨两字。
甲文“埋”(图一)下部的曲线表示一个土坑,中间是“牛”(也有羊、鹿、犬、猪、马、鸡、狐狸等),周遭数点表示填的土,会意把牛等埋于地下。小篆“埋”的写法“土里”两个字根配出,一直传承至今。我们识别甲文,土坑(“凵”)中有多种畜禽,今都释作“埋”。在古代“埋”的这种境况称为坎牲,是一种祭祀仪式,其中“坎”就是挖坑掩埋,而“牲”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牲畜,这些牲畜在祭祀中被用作牺牲,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并祈求神灵的保佑。
薶、霾古同埋。两字都有貍(狸),《尔雅·释天》:“祭地曰瘗薶。”中国早在4300年前就开始饲养家猫,其中一个品种狸花猫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吉祥神兽。据史书记载,狸花猫在古时曾是皇家的专属宠物,被供养在宫殿中,享受着特殊照顾。死了,要好生埋葬,薶,指埋有狸花猫墓地上还铺上花草,很是讲究。霾(图二,甲文)的“埋法”则不然,这里的狸花猫没有此好运了。霾上面雨头表示大风扬起的沙尘如雨倾泻(现在称沙尘暴),一眼望去似乎连平时倍受关照的狸花猫在内的整个大地都被沙土掩埋了起来。同样有埋的意涵,汉字中的“沈”(沉),就是将动物沉水,以“水埋”祭祀山川。
谈“怨”字,首先想到的是唐朝大诗人王之涣的辽远苍凉壮美的千古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多年了,其中诗眼“怨”字,总是深深震撼着我。
怨,始见金文(图三)。字形从心,表示内心的状态;历来学界厘定为形声字,“从心,夗(yuàn)声”。我识定怨的夗字根声形义均表,夗的构形本义在夜里(夕,向右弯曲的月)和向右弯转身侧卧的人(见图四甲文宛)。需要赘笔,古人提倡“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即睡觉时多曲体,醒来时多伸展。古人早知道,曲体往右边睡较为好一些,因为左边是心脏的位置,朝左睡会压迫到心脏。然而夗加心的怨,主要表达一种因积郁不平而产生的情绪反应,这是种抽象内在心理活动。我认为这里“夗”之重点不在睡姿好,而在藉睡姿的“弯”导出与唱和心不舒展的“弯曲”的“怨”:责怨、悔怨、仇怨、抱怨等。
无疑,夗是夗字家族的祖先,我研究识定含夗的后造字同怨一样“夗”不是历来所谓仅为形声字声部,都有表“曲、屈、弯”形义:1.宛,静谧月夜,人在屋内(宀,甲文,图四)安稳(这里兼指睡姿好)地睡觉,宛的人月弯曲便有了美好字义,并衍义美好的宛之词汇:宛妙,事物屈曲迷离;宛虹,弯曲的彩虹;宛宛、宛延,山川道路盘旋弯转曲折,景色迷人。2.腕,人体上灵活度最高、弯曲运转自如。3.踠,手脚弯曲不能伸直。同挛字,挛踠。4.婉,女子体态;婉约,透露着曲线之美。5.碗,盛饮食的器皿,盌同碗,上面口“弯曲”到圆形。6.蜿,蜿蜒,蛇弯曲爬行的样子。7.剜,用刀刻或挖,其动作和结果均呈圆曲状。8.眢,眼眶眼球形,眼睛枯陷形。9.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占地形状与几何式院落不同的是以弯曲线为主。
和埋天怨地意思相近的成语不少,稍举几例:怨天尤人、怨天恨地、怨天怨地、怨声载道。
正值清明时节。人们没有“埋天怨地”,而是以虔诚的心情,纷纷到掩埋先人的地方悼念,缅怀他们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