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10万+短视频主角的“陋室”与“德馨” 莫让历史建筑成为展览的背景板 博物馆志愿者点燃艺术之光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4-06

10万+短视频主角的“陋室”与“德馨”

◆朱 光

“我以前是同济大学教授,土木工程系,现在是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高级教授……上故宫博物院不要钞票,刷脸”——连日来,一则《斗室藏大咖》短视频以10万+之势火爆全网。

这位在网上被称为“同里木匠潘”的潘爱国,网上显示其简历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建筑设计专业77届毕业生……”近日,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兼档案馆副馆长章华明在微信中透露:“潘爱国既没有在中国海洋大学,也没有在同济大学读过一天书……”潘爱国的身份确实存疑。这则短视频之所以能火爆,与潘爱国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先抛开其学历是否造假的问题,纯粹看他的语言表达与举手投足,整体透出一股气质——豁达。有些话颇能说到人心坎里,几乎可以说是代表了我们最质朴的生活理想。

令人印象深刻的,首先就是“把无聊的一刻变成你美好的时光”。这与评论区高赞“一个有趣的老灵魂”形成了精准的呼应。无聊的一刻与有趣的灵魂,就是当前不少人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需要个人爱好、精神追求去填补。

“小孩子只要看到他的背影,想想就够了”,又是一种当前一般亲子关系达不到的超然境界。与“鸡娃的父母”“原生家庭不够好”等热议话题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儿子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不回来,忙得要死”“我老婆经常到他那里,一个月过去一次……坐飞机像坐公交”等这些表达,也颇为贴合一些中老年男性的生活理想,家庭很完整,但是独有自由身。儿子在国外,也算是成气候,老婆的关心焦点在儿子身上,并且有一定经济实力,自己就乐得投身爱好不回头。

要说潘木匠的艺术水准如何?也刚好符合大众普遍且朴素的标准:画得像真的一样。他把自己的画卖得出去,归结为“画得像印刷品,谁都不相信”。对大多数只接触过现实主义,亦即写实风格的人而言,“画得像照片一样”就是最高褒奖。并且,他也透露了自己的画能卖掉的另一层原因:“第一,作为一个画家口才要好;第二,思路要敏捷。”显然,他自己就做到了这两点。他随口一句自嘲的话还押韵:“别看我瘦,骨头缝里全是肉。”

最重要的是,他的生活状态,可能是当前百姓的理想状态——在小镇上,可以说是“大隐隐于市”也可以说是“偏安一隅”,一个人租间50平方米的房子,不大不小,年租金肯定远远低于1万元。在这里,投身个人爱好,春节期间卖自己的手工木制书签给游客,就有9万多元收入。虽然有台需要重新调音的老钢琴,但是不妨碍自己有空没空弹奏一曲。独立而不遗世,精神物质都自足。

当前令不少人好奇、有关物质的提问,都被他四两拨千斤。“租个大房子,我接触不到人”“养老?我说我还没老,我去(意大利)干嘛呢?”“我不喜欢组团,我喜欢独立”……

与此同时,处处透露出他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造诣——无论高低。“这件衣服很有故事,是上千年的文化”——潘爱国身上的这件竹制衣服是一件绝佳的、能引发观众好奇的道具。虽然有弹幕表示钢琴要调音了,也有弹幕表示这是“象牙琴键”。赞同与质疑,总是同时出现在屏幕上。

当然,目前确实可以初步认定的是——潘爱国不是同济人。这一点,难免令人对他所说的其他点滴产生怀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这个短视频的最高赞。“斯是陋室”看来是真,“惟吾德馨”还有待考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