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萍
在晚报副刊“夜光杯”上看到何秋生老师的文章,写我母校一位老师在文物修复领域的卓越成就,一阵欣喜。
年龄愈长,母校情结愈浓,尤其现在资讯发达,但凡看到关于母校的信息,总是激动不已。
母校不是名校,十多年前高校整合中与三所院校合并,并改名。报上提到的这位老师所在专业合并前已是母校的特色专业。与有荣焉的喜悦,遂把文章发给母校的老院长分享,过了一会儿,回来一段文字:“xxx学体育出身,书法功底不错。当初想从学生工作岗转书画装裱修复老师岗,阻力挺大,是我同意他转岗到教师岗位的。”文字严谨,实事求是,这是老院长的风格。
几年前,我在“上海黄浦”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五里桥街道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专访,主人公是我的学妹,文章感人,我能感受到她在工作中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顶真、务实、求真的可贵品质。我把文章转发给了老院长,老院长回复:“看了照片,这个小姑娘我有印象的……做工作不容易!”我知道,老院长当年为学生就业没少跑街道、社区、企业,学妹就是在那里实习后留下的。老院长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付出润物无声而影响深远。
我毕业后曾在母校兼职过一段时间,不仅上课,还主持了一个实训基地。启用双师型教师在当年是很超前的。老院长是我的引荐人,她无条件地信任我,硬是把重要的课程和基地交给我。当时我踏入社会不久,阅历不足;这个课程进入中国时间不长,教材也是刚刚出来,我更多的是在名企的实践经验。我虽不太懂人情世故,但也能猜到老院长的做法一定会遭遇质疑,她是如何顶住压力的,未曾和我提过半句。我干得非常顺畅,直到后来工作愈加繁忙,实在无暇奔波,提出不再兼课。老院长不多言,她让我做我觉得对的事。
老院长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大二成为预备党员,大三转正的学生党员不多见。她在会上“批”了我一顿,她说,“你们都说了这么多好话,总得说点不足和希望吧……”首要一点就是“戒骄戒躁”。后来,我一直以她“把努力工作当成一种习惯”的寄语勉励自己,无论顺逆,不骄不躁,努力耕耘,不问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