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
鹦鹉杯青花玉水盂 十里春风吹不断 黄河怒吼犹在耳 天生丽质的麻梨木
第15版:民间收藏 2025-04-12

黄河怒吼犹在耳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雕塑

◆蔡一宁

近日,笔者再度拜访著名雕塑家唐锐鹤老师,在交谈中,深入了解了他丰富多彩的雕塑人生,诸多事迹令人由衷地感佩。

唐锐鹤老师毕业于浙江美院雕塑系,后又在中央美院雕塑系深造,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他在雕塑领域硕果累累,尤其在人物肖像雕塑方面造诣极高,备受业内赞誉。

在众多佳作之中,1983年创作的雕塑作品《人民音乐家冼星海》(63cm×45cm×40cm)无疑是他的扛鼎之作。唐老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还是资深的音乐发烧友,小提琴演奏技艺精湛,甚至能手工制作小提琴和钢琴。由于对音乐有着独特且深刻的领悟,他与冼星海“神交”多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围绕着“冼星海”主题进行创作,诞生的雕塑作品不少于6座。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逝世80周年。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座《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大理石雕时,仿佛能听见冼星海在延安激情澎湃地创作《黄河大合唱》时内心的汹涌浪潮,眼前浮现出唐老师精心雕琢的忙碌身影。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昂的旋律震撼人心。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它宛如凝聚民族力量的号角,成为民族从“苦难”迈向“胜利”的信念宣言。唐老师深知冼星海的音乐作品蕴含的伟大意义,为了高度还原冼星海的形象并精准诠释其精神内涵,他先后三次采访冼夫人钱蕴玲和爱女冼妮娜,深度挖掘冼星海的创作动机和家国情怀。

在创作过程中,唐老师摒弃了一味炫技的手法,巧妙地把中国画的写意理念融入雕塑,以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勒人物的形神。瞧,雕像中的冼星海身披质朴的粗粝羊皮袄,双目微微低垂,嘴唇轻轻抿起,仿佛完全沉浸在音乐创作的意境之中。他胸前交错的双手,仿佛即将随着心中跃动的旋律而舞动,看似平静的面庞之下,内心的澎湃激情即将喷薄而出。

简约的头部姿态、粗粝羊皮袄的生动质感,与细腻入微的面部刻画以及极富力量感的双手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这种独具匠心的处理方式,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意象,使得人物形象外柔内刚、刚柔并济,动静之间尽显和谐韵律,激发了人们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共鸣。该作品凭借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4年)并荣获上海展区优秀作品奖。

明末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曾言:“能藏处多于露处,趣味愈无尽。”黑格尔也指出:“雕塑所要表达的是通过静止的人体,表达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罗丹更是直言不讳:“永勿矫揉造作、哗众取宠,要简单、率真。”唐老师在肖像雕塑创作中,将这些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从不单纯地拘泥于人物外在形象的模仿,而是深入探寻人物的精神世界,力求让每一件作品都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唐锐鹤老师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不仅是一件艺术杰作,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民族英雄的不朽功绩。同时,也让我们尽情领略到雕塑艺术的无穷魅力。这座雕像犹如一座精神的丰碑,在时光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拼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