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争艳(设色纸本) 家门口的图书馆 玲珑檀园 新石头记 “甜姐儿”黄宗英二三事 与病友共情
第13版:夜光杯 2025-04-17

“甜姐儿”黄宗英二三事

余之

《甜姐儿》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红极一时的一出话剧。女主角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当年她演出此剧时还不到十八岁。今年是黄宗英老师诞辰100周年、逝世五周年。

黄宗英一生在我国的电影、文学创作事业中,留下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作品,如电影《乌鸦与麻雀》《丽人行》《家》等,报告文学《大雁情》《桔》《小木屋》等,曾荣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于2019年获得了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我在编《永安文丛》时,在100多期的《永安月刊》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张黄宗英的彩色封面照,那正是她的成名作《甜姐儿》的剧照:一身夹克皮装、长靴,手握马鞭,英姿飒爽。我请朋友丹路兄将这张照片放大,配了相框送给她。她十分喜欢,放在医院的窗台上,她说自己也没有这张照片了。《黄宗英画传》的作者金城兄说,他编黄宗英画传多年,也没有见过这张珍贵的照片呢。黄宗英对我说:“《甜姐儿》是我的第一部舞台剧,拍这张照片时大约才十八岁光景,那时永安公司常用大客车拉着明星们去他们的照相馆拍照。”那时为《永安月刊》拍封面照的明星云集:有白杨、上官云珠、周璇、秦怡、童芷苓、陈云裳、蒋天流、龚秋霞等。《甜姐儿》在卡尔登(解放后改为长江剧场)演出了几年,上演了上百场。她的一身马装成了当时时髦女子追逐的时尚,有的富家女子拿着皮尺子来量她的戏装,仿效去做。黄宗英一直记着有一位叫蓁蓁的小姑娘,受她奶奶之托提着装满饭菜的搪瓷饭盒送给她,并说她家就在黄河路上,奶奶希望她天天到她家去吃饭。黄宗英俊美的舞台形象,也吸引了众多上海男子,有的来后台等她,也有人想约她出去吃夜宵,有人还开着车要约她出去……,每当黄宗英回忆起青春岁月的这一幕,总是甜美地一笑:“那时候自己年轻,真是把我吓煞脱了。”

早在1946年,她才二十岁出头,就在文汇报上连载了她的散文随笔《寒窗走笔》。八十年代初,我在文汇月刊供职,有一天她对我说:“你能不能跟你的领导说说,给我一张文汇报特约记者证,并给我报销采访的旅费?”我当即向负责采访的副总编辑陆灏同志作了汇报,他一口答应,但她的稿子要给文汇报,黄宗英也是一口答应。她对我说,她当时的月工资是230元,在那时虽然不算低,但要跑边疆采访旅费是吃不消的。那时光从上海到北京的一张软卧就要96元,她只得坐硬座,她用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话自勉:作家要坐三等车。采访中她能吃苦,在波密海拔2700米的寒冬,早晚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采访的艰辛可想而知。她最后发表在文汇月刊上的报告文学《小木屋》,获得了中国新时期第一届优秀报告文学奖,我也借光得了个优秀编辑奖。对于这一段经历,她发表在《夜光杯》上《天涯海角觅知音》的文章中这样写道:“那时候记者证可管用啦,火车票紧张,记者证不用排队。有记者证也避免了我自己变成采访对象,我铭心感激。”并称我为她“能谈知心话”的朋友。

黄宗英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艺术家、作家,而且是一位有爱心、爱美的人。她住院期间,我和爱人常去看她,有一次她指着我的一条红格子围巾说,这红色好看,你能送我吗?我荣幸地让太太给她围上。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宗英曾担任过上海影剧协会的福利部副部长,并兼任协会托儿所所长。有爱心的人必有童心。她住院期间,我常带着孙子去看她,她看到小孩的快乐之情毫不掩饰地表露在她那灿烂的笑容中,连连说:“好白相,好白相!”小孙子五周岁那年,我为他出版了一本散文集《风吹叶子》,黄宗英在书的扉页上亲笔书写了她家的黄门示儿诗:“骏马登程奔四方,任尔到处立纲常,身在异境犹吾境,人在他乡立故乡。录黄门示儿诗赠余佳融小朋友黄宗英 八十七岁 于二〇一一 冬初”。

岁月易逝,美好难忘。今年是黄宗英老师诞辰100周年,我更加怀念这位忘年交朋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