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35年前的今天,黄浦江畔的泥泞滩涂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次伟大启程。党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打出了一张令世界为之一震的王牌。
在国际形势风云诡谲、贸易保护主义逆流甚嚣尘上、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时代大变局中锚定开放坐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浦东的发展之路更加引发世人的关注。
“在今天错综复杂、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企业要努力寻找最大的确定性,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对于我们而言,中国市场的确定性就在于:它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并引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路易达孚北亚区首席执行官兼北亚区谷物油籽平台总经理陈嘉渊如是说。这家跨国农产品的“百年老店”,继2021年把北亚区投资型总部设在浦东后,又于2023年在浦东建立了路易达孚全球研发中心,坚定“深耕中国”的决心。
事实上,浦东的35年成长史,正是一部机遇与挑战共舞、改革与开放齐飞的奋斗史。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国际上,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普遍质疑。有些外国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口号,比如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曾预言,“浦东开发可能是个‘波将金村’(国际大骗局的代名词)”。而在国内,“姓社还是姓资”的激烈讨论,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更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这样指出。但彼时的浦东一穷二白,开发开放资金从哪里来?高楼平地起的“破冰之旅”如何起航?浦东以“金融先行、基础设施先行”破局,通过土地批租、“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等创新举措,创造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奇迹。
后来,尽管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2年欧债危机以及近几年的贸易战,浦东仍然是全球投资的热土。危机之下,信心从何而来?韧性从何而来?
应对挑战中,浦东始终“站在地球仪旁思考”,引领开放之风。历史证明:全球化是百年难遇的历史机遇,开放不仅是应对危机的“缓冲器”,更是激活发展动能的“催化剂”。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巴斯夫在浦东扩建全球最大汽车弹性体工厂,一批外资企业“用脚投票”,在浦东加大投资力度,设立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最近海外针对电子零部件的关税政策,短期的确会对我们的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不确定性’是危也是机。”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兼集团电子事业部董事会成员白彬毅深有感触,“这一方面激励企业加大国产化比例,尤其这几年国内电子行业快速成长,能够让我们认真思考国产替代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我们希望立足浦东,服务世界。”
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在不同时期应对挑战中,浦东始终“刀刃向内”,以改革为“魂”,不断打造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高地。在全球贸易战的冲击下,中国政策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可预见性,让市场的不确定性有了“定盘星”。2013年9月29日,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成为自贸区的一个创举。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到“一业一证”改革,从自由贸易账户到离岸贸易合同印花税免征政策……系统集成的制度创新让改革发挥出“1+1>2”的效应,坚定了企业“在中国,看世界”的发展战略。截至目前,浦东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479家、全球营运商培育企业达263家。
很多人都喜欢站在外滩眺望陆家嘴,感受浦东高度、浦东速度、浦东奇迹。昨晚开始,“潮涌东方,光启未来”主题光影展在浦东滨江闪耀登场。让人们惊叹的不仅是浦江两岸的流光溢彩,更是浦东35年来在惊涛骇浪中始终蓬勃向上的“生长力”、在危机中锻造筑牢的改革基因和在变局中不断探索更高维度的开放范式。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改革中开创新局,在开放中凝聚共识,浦东春天的故事仍在续写。它分明告诉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