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弄堂芭蕾 谷雨春播正当时 “霍闪”神似“裂空爪” 茉莉添香蛋韵长 从成衣铺到“三帮”裁缝 春日蚕豆忆旧味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5-04-27

从成衣铺到“三帮”裁缝

微信扫码看视频听钱程沪语朗读

◆ 储有明

1843年以前,上海个成衣铺通常只做中式服装,包括长衫、旗袍搭仔短衫裤之类。成衣铺个老板搭仔伙计,起初侪是苏州人搭仔广东人。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个编剧杨华生搭仔笑嘻嘻,拿戏里向个裁缝师傅设定为苏州人是有事实依据个。

苏广成衣铺根据来料加工个面料,搭仔服务对象个档次,分为两大帮:一帮是专门为有铜钿人家做绫罗绸缎服装个“本帮裁缝”;另一帮面向劳工,只做布料、只做短衫裤,被称为“大帮裁缝”。

自从来上海的外国轮船越来越多,外国船长搭仔外国水手,靠岸后常常需要整理甚至缝补身上穿个西装。黄浦江边个码头附近就出现了一批拎仔装满缝纫工具个包裹,上船为外国船员缝补、整修西装个中国裁缝。

迭种拎仔包裹上船,为洋人整修西装个中国裁缝,被叫作“拎包师傅”。开苏广成衣铺个老板,实际上是看勿起“拎包师傅”个;认为只有走投无路个“落难”裁缝才会拎包上船做生意,因此干脆就叫伊拉是“落河师傅”。

“落河师傅”通过长期拆洗、缝补西装,学会了西装个裁剪搭仔缝制方法;再加上拎包上船服务,钞票赚得比较多,日积月累,就有本钱辣了黄浦江边个码头一带,陆陆续续开出了不少西装店。

南京路上最早出现个西装店,是1910年由宁波人王才运开个“荣昌祥呢绒洋服店”。店面开辣了虞洽卿路搭仔大马路个转弯角子上,就是现在第一百货商店个位置,足足有十开间门面。楼下零剪呢绒,承接定制加工西装;二楼是工场间,兼营批发。全部员工加起来超过一百个人,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个西装店。

王才运西装生意做得大,徒弟也收得多;徒弟沾亲带故,侪是从宁波老家王姓同宗个子侄晚辈当中招来个。后来徒弟们也自立门户,各自辣了南京路浪开起了西装店,如“王兴昌记西服号”“王顺泰西服号”“王荣康西服号”等,其中六家规模比较大个,被业内称为“南六大户”。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人穿西装个越来越多,西装店也越开越多。做西装个裁缝师傅形成了专做西装个“红帮裁缝”,同“本帮裁缝”搭仔“大帮裁缝”,统称“三帮”。又因为西装店是宁波奉化籍商帮长期经营个传统行业,因此“红帮裁缝”当中又以“奉帮裁缝”人数最多,市面做得最大。据当时出版个一本《甬光初集》记载,“奉帮裁缝”辣上海开个西装店有九十家,排名第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