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世荪
当红影片《哪吒2》里,西海龙王敖闰有一手“裂空爪”的绝活;从画面看,这应该是导演或绘画设计师受了闪电等天体现象的启发,明代建文帝有诗曰:“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有网友评论“裂空爪”时直接赋予了“豁隙”之名,意思是“天空裂开了一道缝隙”,非常神似!猜想该网友当是熟悉上海话的,因为老早上海人就把闪电称作“豁隙”,不过更多的写成“霍闪”,读若ho xian。沪上农谚讲:“霍闪催雷雷催雨”“南天霍闪火门开、北天霍闪有雨来”;还有童谣:“霍闪亮亮天上天,火萤虫亮亮在水面”;为更多人所熟悉的是那段形容饭桌上急吼吼、吃相不雅的顺口溜:“眼睛像霍闪,筷子像雨点,嘴巴像畚箕,牙齿像夹钳”。
把闪电称作“霍闪”,最早见于唐代顾云的《天威行》诗句:“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轰轰砢砢雷车转,霹雳一声天地战”;分别描写闪电和雷鸣。之后还有:元代杂剧《货郎担》第三折:“我则见黯黯惨惨天涯云布……阴云开处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明代《西游记》八十七回:“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清代《蜀方言》也说:“电曰霍闪”。“霍闪”的“闪”字读若xian,是由古音“失冉切”辗转而来的;在上面那段顺口溜中,与“点、钳”押韵;许多文献注其音为“显”,还有直接写作“霍险、霍献、霍显、忽显”等等。
“霍闪”在古籍中还能见到另一种书写方式:“矆睒”(也作“矐睒”),两字同样读若ho xian,但其源出则更早。西晋木华《海赋》有“呵口欻掩郁,矆睒无度”句,清代胡文英注曰:“矆睒,电光闪烁也,吴中称电为矆睒”;唐朝诗人顾况在其《险竿歌》诗中改“霍闪”为“矆睒”:“忽雷掣断流星尾,矆睒划破蚩尤旗”;清代学者翟灏在他的语言考源著作《通俗编》中说:“欲状电光之疾,本无定字,用霍闪似不若矆睒之雅”;1935年出版的《萧山县志稿·方言谣谚》:“霍闪亦可作矆睒”。然而,目字旁的“矆睒”还有视遽、惊视的含义,譬如元代王逢《梧溪集》:“吾王之门虎豹蹲,舔舕矆睒毛甡甡”,明显和闪电无关;此外,也有人注释《海赋》“矆睒无度”为“群妖吞吐光色,眩惑无定”。因此,这道孰雅孰俗的选字难题并未真正破解,后人也是各写各的,唯有其相同相近的语音留存民间,也为神似“裂空爪”的“豁隙”留下了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