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国博推出国家展览  首展吹响青春之歌 “不约而同”皆因“道法自然” 百花齐放题材多元  谁能把观众留下来
第7版:文体汇 2025-04-27

“不约而同”皆因“道法自然”

上博讲坛揭秘中埃古代书写发展的巧合

西周中期的免簋铭文

后期埃及的阿蒙神祭司墓葬纸莎草纸(局部)

看过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许多观众会对古埃及文字和使用文字的方式感到熟悉,因为总能时不时看到其与中国古人书写内容、习惯的相似之处。然而相隔万里的古埃及和古代中国,为何会有这些“不约而同”?前天,上博讲坛第五季第二期在上博学术报告厅开讲,研究馆员葛亮以“中埃古代书写纵横谈”为主题,为观众揭示这些有趣的巧合。

造字方法 满足记录需求

在文字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古人与古埃及人都采用了表意、表音、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这使得中国商代文字与古埃及圣书字中“日”“月”以及数字等文字,都有着相似的模样。

然而,不同地区文化中相似元素的出现并不能被简单视为传播交流的结果。葛亮认为,由于各个地区、各个时代人类基本需求是相似的,因此可能自发做出类似的选择。这些不同地区创造文字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惊人相似性,是为了满足记录、传递信息的需求而自然形成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书写工具 方便日常使用

在书写文字的尺度和工具方面,中国古人与古埃及人也有不少“不约而同”。现场,葛亮展示了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商代甲骨、西周青铜簋铭文以及东汉居延汉简等文物图片。古代中国人书写文字时,通常使用简牍作为载体,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文字的尺度虽然会根据载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最常用的一般书写尺度在0.5至1厘米之间,这不仅与古埃及相近,也与如今现代人的习惯类似。

与此同时,古埃及人通常使用莎草纸作为载体,以芦苇笔作为书写工具。而中国古人习惯的竹简、毛笔,也同样具备轻便易得、吸水性强的特点。葛亮说:“日常使用要方便书写、节约空间,又要让阅读者看得清楚,所以不管在哪儿、在什么时代,字的尺度和工具都会自然发展成相似的模样。”

书写姿态 适应身体特点

通过湖南省博物馆藏品西晋青釉对书俑以及多种汉画像,乃至商周墨书的笔画形态,可以推知,中国古人在桌椅普及之前,通常采取跪坐的姿势,左手握简、右手执笔进行书写——在古埃及壁画中展现的书吏形象也时常是这副模样。中国古人对于已有文字的成卷、成册的竹简,则会采取左手持卷、展卷,右手持笔、批阅的姿势,这与埃及国家博物馆和卢浮宫收藏的古埃及书吏像的体态也很相似。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在书写和阅读方面,中国古人与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特点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书写和阅读姿态,而这一切的巧合,都是载满古人智慧、符合生活实用的“道法自然”。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