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展,心好像被春风吹拂过了。这么多人在认真生活和拍照,用影像‘折腾’并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真好!”昨天,盛先生看完在市群艺馆举办的“环行地”摄影社区年展后感慨道。摄影爱好者集聚的“环行地”摄影社区,吸引了超过3900位摄影爱好者加入,他们用镜头不断重新发现世界,也在拍摄的路上重新发现自己。
摄,深入生活
“环行地”社区的创办人一万兄是位80后,他2000年随父母来到上海,这些年从事过服务员、保安、销售、工人等职业,直到有一次购买了一台相机,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投射到拍摄中,也在“环行地”中不断地挖掘和推荐国内优秀的摄影爱好者和作品。至今,“环行地”已成为国内广受欢迎和关注的摄影社区之一。
一万兄介绍,这是“环行地”摄影社区首次举办线下展览,共展出392张摄影作品,参展人数多达200余位,通过静态影像、访谈片段、创作手记、社群互动记录等多元形式,将摄影社区生态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里有相飞田拍摄的《童年的夏日》(见上图),蓝天下、山坡上、无拘无束的童年;Florakihi拍摄的《鸟患》中,爷爷从纱网中解救下一只麻雀,手上沾满了小麻雀挣扎时脱落的毛;也有wish亚亚拍摄的《一封来自1998年,我写给妈妈的信》,照片里的信纸字迹已开始模糊,还残留着那时对妈妈的不解与疑惑,如今也当上妈妈的她已与之和解……展览中有他们看到的世界,也有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记录。
行,脚踏实地
“希望通过这个展,观众不仅能看见照片,更能看见照片背后的‘人’。”市群艺馆策展人陆寅兰说。
的确,拍照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段人生体验。东方明珠映在窗玻璃上成为一个剪影;一根电线杆从一片红瓦老房子穿越而过;从一张墙纸的破洞里窥见陆家嘴的高楼大厦……这些大都会的摄影作品都来自上海土生土长的小徐师傅,他说:“东方明珠是我儿时迷路后找到回家路的路标。”还有90后女生里约,内向的她在收到朋友送的40卷胶卷后,换了一种方式生活,用走出去拍照对抗抑郁。短篇是一位重症监护室护士,监护室里的生死离别让他难以释怀,于是他买了一部相机希望能到处走走,从他的照片中能看到趴在洁白手上的小蚂蚁、老人满是皱纹的手、少女水盈盈的大眼睛……岁月静好,心也随之柔软起来。
“环行地”摄影社区中的摄影爱好者,喜欢称自己为“地里的人”。这些“地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有青春懵懂的学生,有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兼顾家庭与事业的中年人,也有已经退休的年长者。这次线下展览的举办,让每个“地里的人”都感到雀跃。他们希望更多人可以拿起相机,“走”进“地里”,用镜头记录生活,表达情感。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