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君
在闺蜜的再三推荐下,我参加了一个为期四日的旅游团。其中退休老年人为主,老公戏称我终于混进了“夕阳红”。我白了他一眼,一时不知如何反驳。
直到出发登上大巴,我才发现他大错特错了。
首先,团员们虽然年长,但并无拖拉疲废的“夕阳”之态。刚退休的闺蜜与我尚属年轻,邻座65岁的姐姐身形娇俏,头上插满鲜花,一路上镜不离手,旁边行李中露出伞柄、团扇、竹篮、琵琶……显然为妆造做好了充分准备;后排68岁的大哥笑语如珠,丝毫看不出已与癌症抗争十数年;72岁的阿姨正处于脚踝骨折恢复期,头戴蕾丝帽密密的眼睫毛忽闪忽闪,精心打扮之后的她看起来仿佛40岁丽人;近80岁的爷叔发过脑梗,一手端着专业相机,一手拄着登山拐杖蹒跚而行,虽每每落在队伍后面但从不缺席。
其次,他们不是“到此一游团”,而是来拍照的——以摄影的名义,开启一次颇有仪式感的对现实生活的逃离。
对我等中年少女来说,没有什么比美拍更有驱动力了。5:30闹钟一响我就噌地起床。6:30踏入早餐厅,眼前发簪、耳环、旗头星星点点摇曳生辉,汉服、唐装、马褂影影绰绰来回穿梭,仿佛误入嫦娥月宫,让我顿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之感。
车到一片原始森林,大咖隆重出场。老先生们各自整装,郑重其事地端起了长枪短炮,有各种品牌的单反,也有价格不菲的老式卡片相机。家什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善于抓取神态动作,吩咐“2秒钟动一动”,模特就要按照要求变化造型和姿势,好让摄影师能够了解并定格最美的那个瞬间;有的擅长捕捉光线,犹如开了天眼一般,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往他手指的地方随随便便一站,便有一束光斜照在身上,勾勒出人像优美的轮廓,或是给发梢染上醉人的金光;还有的摄影师胸中自有丘壑,漂不漂亮,穿什么衣服,摆什么动作都不重要,你只需在他的镜头下表现你自己,他定会馈赠超值出品——有时你是天然水墨画的一部分,有时你是整个世界无可替代的焦点,有时你是视线披荆斩棘意犹未尽的核心。
比起摄影师风格口味的差别,模特更显得千姿百态百花齐放。当那些大姐大妈们满头插花,翘着兰花指,扭动不再轻盈的腰肢,脸上闪过少女般羞涩的笑容,带着一点笨拙一点渴望,拉着裙裾在花丛中奔跑,我是真诚地被她们打动。她们如此执著地爱美,努力抓住时光的尾巴不让它离去,这种努力生活的样子如此动人。
也有模特堪称专业,不算漂亮,表现力超强。摄影师一声令下:“去玩一会儿吧。”她便撑着蕾丝阳伞脚步轻盈地步入花丛,仰望远方,俯身采撷,细嗅花香,以伞为篮,然后猛然举起,花瓣飘洒如雨,映着脸上愉悦的笑容,最后缓缓地走出视线……我从未见过像她一样强大的肢体语言,一秒入戏,连指尖都带着欲说还休的万语千言。
当日最高级的模特数我闺蜜,她真正做到了摄演合一。仿佛为了退休做准备似的,提前几年潜心摄影颇有心得,尤其擅拍人像,而且身体力行,善凹造型,动静皆宜。她知道侧身45度最好看,眼珠在眼白当中更有神彩,所谓的“眼神光”才是一张照片的灵魂。她与摄影师的交流有专用频道和密码:“横拍or竖拍”“750还是810(相机型号)”“情绪片、唯美片还是怀旧片”……那是一种旗鼓相当、高级别高维度的交流,也是一次属于艺术的撞击。
午饭后有段长长的休息时间,我揣度:也许他们体力不支,需要回血再战吧。闺蜜却更正:“中午阳光直射无法拍摄,容易产生反光和阴影、照片色彩失真或过度曝光等问题。”
黄昏了。骆马湖,一轮橘色的太阳悬挂远方,映红了天边的彩霞;几丛芦苇随风摇曳,显得格外诗意浪漫,正是可遇不可求的摄影良机。在灯塔下孑然伫立,意境悠远;脱了鞋在湖水里疯玩,恣意洒脱。面对湖面,背对镜头,我渐渐地找到了一点感觉。夕阳下,浩瀚的天地之间只留下我和闺蜜两个小小的人影,一如苏轼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种感觉融化了一切,忘我,方能入戏,才好出片。等我看到样片时忍不住一声惊呼——太美了!老先生摇摇头:“还不算最好,还有后期修图。”真正的摄影师爱惜羽毛,不算十分满意的作品绝不肯轻易出手。这张完美无瑕的照片让我永远记住了那个时刻,那些人,那些湖边的芦苇,和那一抹橘色的夕阳。
当我激动地复述四天的所见所闻,老公听得频频点头。最后我再次得意地怼他:“不是‘夕阳’红吧。”其人嘴硬:“看你怎么定义了——那是在夕阳时段一团最鲜艳最活泛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