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玉红)上海全域湿地空间面积达6335平方公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今天发布湿地空间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正以“湿地进城入村”为笔,在田间地头、宅前屋后勾勒生态新画卷,让湿地之美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自2024年4月起,市规划资源局启动湿地空间规划研究。历时一年,经地毯式普查与多轮专家论证,于本月形成阶段性成果。研究以“广义湿地”为框架,将水田、滩涂、河湖等全类型生态空间纳入统计,清晰勾勒出上海湿地版图:识别出上海约6335平方公里湿地空间,其中滨海湿地占比65%,郊野湿地占32%,城镇湿地占3%,构成“河口近海为主体、湖河小微相协同”的独特格局。
依托“上海2035”总规,规划创新构建“一域、五区、多脉、多环、多类型”空间体系:以长江入海口的“一域”为核心,提炼“江洲、湖荡、海潮、湾岛、城园”五大特色片区;以骨干河脉织就“多脉”,以外环绿带串联“多环”,最终形成15种湿地空间簇群,实现生态网络与城市功能深度交融。
规划明确三阶段目标:2027年前启动湿地示范试点,2030年基本形成全域湿地格局,2035年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生态之城。通过循序渐进的战略部署,将湿地价值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为平衡保护与利用,规划构建“五大片区十五型”分区管控与“四级强度”分级保护体系。在空间管控上,保护沪派江南风貌;生态功能上,挖掘湿地生态价值;策略引导上,遵循“宜湿则湿”原则。针对不同保护等级湿地,明确开发强度,其中,1800平方公里的一级、二级湿地(占比29%)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管控;三级、四级湿地(约2450平方公里,占比38%)则承载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实现资源科学利用。
未来,上海湿地规划将围绕“六个一”工程展开:6月底前发布《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指南》,首批推进20个试点项目,出台营造指导意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量子城市”管理平台,并通过国际平台与多元文化活动开展宣传推广。通过政策、项目、技术、文化的多维发力,让湿地空间真正成为美丽上海的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