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遇见江南”。昨天,一场融合音乐、绘画、文物、戏曲等传统文化的艺术行走活动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这是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社会大美育课堂”特别策划的一节示范展示课,从上博的江南造物馆,行走到书画馆,再到屋顶花园,受邀的部分在沪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和上海广大市民群众共享美育氛围,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圈粉老外
在江南造物馆,旗袍、香具、服饰等古代文物与评弹、昆曲表演相映成趣。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于颖站在张信哲捐赠的黑地织金印花绸旗袍和湖绿地银白色花卉纹绸旗袍前,把海派旗袍的特点娓娓道来。在绘画馆里的董源《夏山图卷》前,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普及了这幅作品中体现的中国绘画的写意特点。在屋顶花园,江南丝竹与春日花香共同编织出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来自以色列的米歇尔已经在上海住了20年,她在昆曲表演之后激动地与两位演员合影(见上图,记者 徐翌晟 摄),“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博物馆东馆,这样的活动实在太梦幻了。”让来自英国的小伙子本兴奋的是绘画馆,“绘画历经千年,却能保存如此完好,令人难以置信。这让我更想学好中文了!我还想带家人来参观。”
面向全民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放包容创新的文明典范。上海博物馆打造的“社会大美育课堂”品牌项目“博观大课堂”,2023年至2024年举办活动超1.2万场,惠及公众逾40万人次。
“社会大美育课堂”不仅面向上海市民,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同样有机会参与和享有公共美育,此前的笔墨宫坊“书法第一课”、国际化社区“双语艺术工作坊”等都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发布了今年14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共八大类,包括博物馆27家、革命纪念馆9家、美术馆30家、剧场17家、艺术院团10家、图书馆13家、非遗场馆23家、其他文艺类机构14家。每家场馆机构都将在年内有主题、成系列地推出不少于30场次免费或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