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映祥擦拭库里申科铜像
多年前,谭忠惠(右)与儿子魏映祥(左)一起看老照片
万州区师生来到墓园祭扫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杜雨敖
重庆市万州区西山公园的苍翠松柏间,有一处静谧的烈士墓园。墓园里,一座中俄双语的汉白玉墓碑静静矗立,正反两面镌刻着“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人民而英勇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格里戈利·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之墓”。墓碑前,立有库里申科的半身铜像。抗日战争时期,库里申科率领苏联空军重型轰炸机编队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寇,最后英勇牺牲,长眠于长江之畔。
今年71岁的魏映祥熟练地擦拭铜像、清扫落叶,动作轻柔。自1958年开始,母亲谭忠惠和他已经接力守护这座烈士墓园67年,这对中国母子用平凡的一生诠释了超越血缘的感恩与陪伴。
一 英雄陨落长江
1939年6月9日,震惊中外的“重庆大轰炸”惨案发生后,一个庞大的重型轰炸机机群在成都太平寺机场降落。率领这个机群来到中国的,正是苏联空军少校库里申科,其机组成员大多来自苏联空军第3航空旅。
当年为库里申科当过翻译的刘群曾撰文回忆,库里申科1903年出生于乌克兰,个子很高,体格健壮,乍一看有点像山东汉子。他的妻子名叫塔玛拉,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名叫英娜。离开苏联时,因情况紧急,他来不及与妻女告别,就匆匆踏上了征程。
苏联空军志愿队既直接参加空军作战,又担负着训练中国空军的任务。库里申科飞行大队的驻地位于成都南郊太平寺机场,每天清晨开始教学训练。飞机的性能和特点、先进的操作技术和战术,库里申科倾囊相授。他要求严格,上课、训练、飞行一丝不苟,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库里申科对实战的重视和对飞机的爱护,深深影响着受训的中国飞行员。
“来到这里,我恨不得马上就能参加战斗。看着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我心里十分难过。”库里申科曾经这样说道。1939年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援华航空志愿队轰炸机大队突袭日军汉口机场,重创日军,但在返航途中遭敌方拦截,其胸部和左肩中弹负伤,所驾轰炸机一侧发动机被击中。为了保护战机和地面民众,库里申科毅然放弃跳伞,选择在万县陈家坝地区长江江面迫降。两名战友游上了岸,负伤的库里申科却被江水卷走,壮烈牺牲。
得知库里申科不幸遇难的消息,万县群众自发沿江寻找,20天后终于在距离失事地点20多里的地方找到了他的遗体。当地的老百姓按照中国习俗为他举行了葬礼,并在太白岩下白鹿书院为他修建了一个小型长方形烈士墓。数千人参加了追悼会,共同举哀,吊唁英灵,其中就有魏映祥的外公。外公常对子女讲:“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人的和平战死,我们要记住这份恩情!”
1958年,万县人民政府为库里申科修建了烈士墓园,并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库里申科的妻子塔玛拉和女儿英娜也来到万县扫墓。按照塔玛拉的意愿,库里申科的遗体被安葬在西山公园腹地。
当年31岁的谭忠惠就在西山公园从事绿化工作,出于对库里申科的爱戴与景仰,主动请缨守墓。这一守,便是19年。谭忠惠每日擦拭墓碑、修剪草木,将陵园打理得庄严肃穆。儿子魏映祥回忆,母亲说小时候的家就在长江边上,距离库里申科的坠机地点很近,外公总是提起库里申科的英雄事迹,她觉得英雄的墓园一定要干干净净。
重庆是山城,魏映祥的家按方位算,位于墓园上方,因此去墓园是下山,步行只需要5分钟,但回家就是上山,要十几分钟。在他的记忆里,每天早晨6时母亲就起床,做好早饭后带他到墓园里,随后开始一天的忙碌。儿子累了可以自己回家休息,谭忠惠则习惯把墓园里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干净才回家。魏映祥从小就跟着母亲学打扫,经常帮助母亲清除墓地的杂草。天长日久,耳濡目染,他对这座墓园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小时候,妈妈一天到晚都在这里劳作。冬天还好,可以按时回家,夏天则不行。”魏映祥说,万州天气热,每年七八月,母亲总是担心天气不好;要是赶上大风大雨天,她会不停地巡视每个角落,经常忙到晚上八九时才能回家。回想起当年与母亲一起在墓园的情形,魏映祥说:“妈妈年轻时和同事们在墓园种下许多香樟树,有30多棵,还让我和这里的香樟树比个子,在树上标出我的身高,看看我和小树谁长得快。我就是听着英雄的故事加入少先队的,也是在这里宣的誓。库里申科是万州人民心中的英雄,我们没人不知道他,没人不尊敬他。”
二 别让英雄孤单
1977年,谭忠惠退休,却找不到令人放心的接任者。她想将守墓的任务交给儿子魏映祥,并跟他讲了3条标准:场地整洁、无杂草、树木生长旺盛。
当年只有23岁的魏映祥一开始并不想接班,觉得墓园工作枯燥平淡,自己想去罐头厂或者去当年驰名全国的飞马牌味精厂上班。但母亲劝他:“平淡的事更需要坚持。这位外国英雄的家离重庆很远很远,在这里没有一个亲人。我们陪伴他,别让他感到孤单。你一定要把墓园看护好,让世世代代的人都来瞻仰这位英雄。”
“别让英雄孤单。”妈妈的这句话让年轻的魏映祥深受感动。从那时起,他接了母亲的班。每天清晨,魏映祥和母亲当年工作时一样,从打扫墓园开始,清理墓地杂物、维修墓碑。在他工作的第3个年头,墓园来了一位老红军做领导。这位领导曾是当年的南下干部,很爱惜像魏映祥这样的年轻人,并将自己亲历的战争故事讲给他听,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魏映祥记得,1987年夏夜,狂风暴雨席卷墓园,已经退休的谭忠惠担心树木砸毁墓碑,拉上儿子冒雨查看。两人浑身湿透,发现倒伏的树木紧贴碑侧,于是连夜清理。魏映祥说:“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守护的意义。”风雨无阻的坚守中,魏映祥也逐渐读懂了母亲的心。
1989年10月,万县对外友协举行库里申科牺牲50周年纪念活动,英娜带着女儿别列谢多娃前来参加。1958年第一次给父亲扫墓时,英娜还是一位21岁的大学生;1989年再度回到这里,她已经52岁了。带着多年的思念还有感激,英娜含泪站在父亲的墓前,哽咽着说:“感谢热情的万县人民,将我父亲的墓园修整得这么完好。我们俄语中有一句话叫‘谁也不会忘记’。”
别列谢多娃则接着母亲的话说:“我对中国的同志表示无限的感谢!我希望两国人民的后代能像老一辈那样,记住那些为革命献身的烈士的名字,为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巩固作出努力,让两国的友谊万古长青!”
2010年,魏映祥通过央视《等着我》节目与别列谢多娃视频连线。屏幕前,他抚摸着墓碑说:“请放心,我们一直守着您的外公!”俄语翻译未结束,别列谢多娃已泣不成声。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对话,让中俄两国的情感紧紧相连。
三 永远不会忘记
2005年,51岁的魏映祥到上海浦东参加培训,这也是他第一次来上海。那是当年上海对口支援三峡重庆库区万州,其中关于城市绿化市容的一个重点培训项目。两周的学习与参观,让魏映祥感受到了上海的现代与活力。他告诉家人和同事,浦东新区的一个绿化所只有7位工作人员,除所长外的6人全是博士学历,学的专业是园林设计。
魏映祥赞叹上海的市容绿化风貌,说自己年轻时在成都市建设学校学的也是园林规划与绿化专业。学习结束后,他与上海的老师一直保持联系,将自己对墓园的一些设计想法讲给老师听,得到指导后,又做了一份专业的计划书交给墓园管理部门。
魏映祥重新规划了墓园的一些区域,尤其是对植物作了调整。比如烈士墓园一般采用松柏类植物,在花卉上多选用白色的山茶花。魏映祥建议墓园可以选择耐阴的针叶类树木,种植四季常青的杉类树种。这些建议后来被一一采纳。树种买回来后,魏映祥像母亲当年那样亲手种下。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时,饱含深情地讲道:“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谭忠惠、魏映祥没有想到,习近平主席会提到他们母子,为此激动了好久。这些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这对母子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
2014年,60岁的魏映祥退休,但他依然每天去墓园,擦拭铜像、清理杂草。面对日益增多的参观人群,魏映祥还当起了讲解员,那段英雄的历史在他的脑海里早已滚瓜烂熟,尤其是抗战史。很多年轻人在听了魏映祥的讲解后,亲切地称呼库里申科为“老库”。魏映祥说:“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守好墓,告诉世人英雄的故事。只要有人记得,‘老库’就永远活着。”
天气好的时候,魏映祥会推着坐轮椅的母亲慢慢地围着陵墓、墓碑转一圈,墓园里谭忠惠当年亲手种下的翠柏和香樟树早已长大成林。她将亲手制作的布艺白花系在墓碑上,将水果摆放在瓷盘里,敬献到库里申科墓前。“我老了,能来看您一回,就少一回……”谭忠惠低垂眼帘,喃喃地对她守护了几十年的库里申科说道。
2018年,91岁的谭忠惠在家中安详离世。
如今,万州军民、学校师生常来祭扫,墓园不再孤单。魏映祥依旧每日清晨绕墓巡视,轻抚墓碑问候“老库”,如同探望老友。他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去库里申科的故乡看看。有媒体采访魏映祥,问他倘若见到库里申科会说些什么,魏映祥不假思索地说:“老朋友,我来了。我们母子给您守墓守了一辈子,相信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愿您的在天之灵保佑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