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口”看风景的游客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周馨
旨在打造特色疗愈空间的花园
本报记者 金旻矣
跨越24天,上海国际花展于5月11日落下帷幕,累计吸引赏花客超983.27万人次,各主分会场拉动消费效应明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场“春日花事”通过专业定位、文化赋能、经济激活、社会共建等多维度联动,为城市注入全新活力,也实现了从“行业盛事”向“城市花事”的跃迁。
本届上海国际花展如同一把钥匙,开启城市发展的多维可能性——如何让生态理念扎根、让人文关怀传承、让跨界融合不断、让共治精神延续,或许才是“后花展时代”留下的思考。
共创 专业和城市双主会场优势互补
去年,是“上海国际花展”品牌从上海植物园走向城市公共空间的第一年。通过空间的拓展,“全城办展”模式令市民获得了丰富独特的体验。今年恰逢花展创办18周年,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认为,如同一份献给城市的“成人礼”,今年花展已不满足于走出来,更专注于在这条“从行业展会向城市赋能平台”转型之路上走深走实。
在她看来,办花展不仅要在专业性上下功夫,更要在传递人文关怀和可持续理念、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进行探索,使其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城市的创新实践。“作为花展品牌的创始地,上海植物园好比创新的策源地和根据地,通过与城市主会场的优势互补,可以将一些理念铺陈到中心城区,也弥补了植物园受地形所限在氛围布置方面的遗憾。”严巍说,当公众了解城市发展的需求并产生共情共鸣后,才能团结到更多力量关注生态建设。
因此,今年花展创新设置了“差异化定位”的双主会场——行业主会场(上海植物园)与城市主会场(黄浦新天地),并设置了5个分会场和15个城市节点,兼顾专业深度与大众吸引力,探索生态与经济共生路径。
其中,行业主会场聚焦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凸显上海在花卉育种与栽培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促进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为行业提供创新样本。城市主会场激活城市活力与多维价值,推动城市空间焕新,并将生态低碳环保理念传递给公众,并通过新场景、新消费和新话题,展现花展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温度。
共生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
花展不仅是花卉产业的展示窗口,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验场。此次花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在花卉应用、人才培养、循环利用等方面均探索着新方式。
花展期间,上海植物园副园长胡真和园艺专家季静波共同提议尝试“花丛花坛”新模式,首次实景演练比武由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协助在复兴公园落地完成,18组“花丛花坛”展示着高水平园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浦东新区分会场的“新自然主义花境长廊”也成为热门打卡点,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强调可持续性,从而降低养护成本。通过花展的实践,类似花坛和花境将在上海街头越来越常见。
作为“设计师的孵化平台”,花展也探索出一条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本届花展中,高校团队和年轻设计师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在黄浦主会场,高校或青年设计师团队与医疗机构联手打造的“疗愈主题花园”在太平湖边大放异彩;在植物园主会场,“未来园艺师”板块10年来已吸引数百所院校参与,落地方案达近40组。
景点的可持续利用,则诠释了“永不落幕花展”的深刻内涵。花展还没结束,黄浦主会场的多座花园已被区内街道“争相预订”,希望在花展结束后搬至社区。“街道相关负责人带着社区规划师来到现场,结合各自的城市更新、一街一路规划,寻找艺术装置与街景及社区结合的方式。”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顾芳透露,目前有意向的景点已达十几组。徐汇分会场部分景点也将在闭幕后“搬回”社区中,继续供居民观赏。其中,斜土街道的展品有望搬到日晖六村区域,凌云街道的竹编咖啡杯也会成为社区花园一景,继续展示生态低碳理念。
当花展结束后的艺术装置成为社区日常可见的公共展品,传统花展的“瞬时绽放”才能转化为持续造福社区的生态价值,从而实现“人人都是园丁,处处皆为展场”的愿景。
共赢 “花展+文商旅”打造消费新场景
本届花展中,“花展+文商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融合,为城市带来了消费增长极。当传统赏花升级为文旅消费新场景,“繁花经济”新动能也被激活。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花展(4月18日-5月11日)各主会场和分会场共接待市民游客超983.27万人次,同比增长约497%。黄浦主会场客流量约432.47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5%(不包含南京东路商圈),带动区域内及周边各类商户销售大幅度提升,其中新天地商业区域销售同比增长近16%;浦东分会场客流量约384.09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14.59%,带动区域内及周边各类商户销售提升近21.44%;徐汇、临港、上海植物园分别带动区域内及周边商业经济增长约四到六成不等。
“以展聚力”是此次黄浦新天地主会场探索的模式。顾芳介绍,据不完全统计,黄浦主会场参与企业达三四十家,通过永业集团、瑞安集团、新世界集团、小红书等企业的放大联动效应,一批优秀的老字号和品牌商户倾情投入,为花展带来一系列高质量的花市、展览、活动和产品。
浦东新区分会场举办了前滩花集、春日游园会、早春非遗生活节等17场活动,秉持“以花为媒、花展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促进业态联动,还将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的理念贯穿其中。奉贤分会场在“五一”期间推出Bulu自然探秘集章活动、大学生文创市集、假日花市等,共吸引超9万名游客参观游览。徐汇分会场“舌尖上的赏花奇旅”和上海植物园的“花漾生活市集”也令市民获得了更丰富的消费体验。
散落在申城各地标性商圈的“城市节点”,也探索着生态价值与商业创新的融合。上海植物园与第一八佰伴共同打造的景点迎来20余万名消费者打卡,截至5月5日销售同比上升33%。虹口北外滩东岸绿地的石库门花艺装置与咖啡文化节形成互动,为市民带来“赏花动线+消费场景+体育休闲”的文旅商体展融合新体验。
正如顾芳所说,当在花展中看到外籍画家以植物为素材的百余幅画作,当在凝视一朵花时耳畔传来花展主题曲《百花启示录》,当在商业地标和城市节点看到一扇扇被花艺装扮一新的橱窗和门头,就会发现,行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并产生紧密连接,由此也催生了各种神奇的“化学反应”。
共治 市民从“观赏者”变为“共建者”
市民与花展的各种深度互动,则展示了花展IP超越“短期流量”沉淀为城市名片的渠道。市民从“观赏者”到“共建者”的转变,代表着花展逐渐从政府单向主导转变为全民共建共享,也意味着公众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和“生态主人翁”意识被唤醒。当大家愿意为浇灌一株花驻足、为设计一座花园提案时,城市才能真正成为“诗意栖居地”。
“如何将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需要搭建像花展这样喜闻乐见的平台。”严巍认为,“通过引导公众参与,人们建立起了沟通平台,也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纽带。通过各种场景的搭建,传统的科普内容在百姓身边随处可见,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成为更接地气的场景和活动,人和城市的需求被深度链接,继而焕新焕活并形成价值转换,这也是此次花展的探索。”
在徐汇分会场,“市民共创景点”令人印象深刻,非遗竹编动植物元素、居民创作的书画、志愿者一同拼搭的乐高积木花……这些细节都展示着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最美窗阳台植物”征集则收到了几十份参赛作品,虹梅街道桂林苑居民吴瑾将自家底楼天井变成了“诗意空间”,希望用花香温暖邻里。据悉,徐汇共举办环贸春日市集、襄阳公园梧桐音乐会等10场主题活动,呈现“花展+音乐”新模式,累计吸引一万余人参与。
花展志愿者“小种子”,也通过科普讲解将生态理念播种在市民心中。“志愿者的意义更多在于传递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当游客因我的讲解而凝视一朵花,当孩子因一个故事而记住植物名,一切付出就都值得。”科普讲解志愿者江俊华说。
此次共有34000余人次参与最美景点评选,总投票数达61476票。在小红书上,今年花展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800万,有近10万篇笔记分享花展见闻。通过这一系列数据,花展的热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