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航部队掩护突击
空地协同,摧枯拉朽
轻型装甲突击车纵队
现代作战犹如交响乐演奏,一支诸兵种合成到位的军队就如同乐器调配得当的乐队,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这些年,在打造新质战斗力方面,中国军队早已“君子豹变”。所谓“见微知著”,现在就让我们从陆军某合成旅最近进行的体系化练兵中得到些感悟吧!
既换装备也换“脑”
春天的演兵场上,该旅作训科曹科长通过指挥专网与来自空军、陆军航空兵、特战旅等兄弟军兵种的战友进行“云端”交流,就体系练兵集思广益。在这个合成旅,有场“失利”被全体官兵谨记:一个成建制转型为合成步兵的营在演习中秉承“猛打猛冲猛追”的传统,凭借新装备优势,突破“敌”一线防御后便急着向纵深发展攻击,可忽略了与友邻军兵种的协同,导致进攻队形脱节,钻进增援之“敌”的圈套……后来复盘讲评时,营长坦承:“与传统步兵相比,合成步兵不光强调自身勇猛,更讲究诸兵种交替掩护、协同作战,而我们忽视了新变化,导致了战损增加。”
事实上,信息化装备到位,不等于马上能发挥压倒上一代机械化装备的威力,关键是装备使用者也要有信息化、体系化战争的思维。“如果不了解其他军兵种的作战特点,那么上了战场就难免各唱各调。”为了使体系化作战理念深入人心,该旅借助承担空地火力协同相关任务的机会,频繁邀请空军和陆军陆航、特战、电子对抗等力量携手训练,该旅官兵与其他部队战友捆在一起训、绑在一起练,“攥指成拳”,渐入佳境。不久前的演习中,该旅一个营规模地面突击群在陆航、炮兵的火力支援下,很快控制目标地域。硝烟散去,各兵种官兵围坐在一起,针对协同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复盘,“陆航力量处理传递情报可以再快一些”“电抗、工兵等配属力量没充分发挥出作用”……随着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开门练、练体系”的组训格局有了下一步改进的目标。
精准破解协同堵点
也是在那次演习中,这个旅上演了一场“甲引乙打”的联合打击好戏!苍穹之下,接受过空地火力联合训练的该旅侦察兵,前出到“敌”核心阵地附近,引导空军战机利用“敌”雷达盲区完成低空突防,将制导弹药打在“敌”目标头上,显著加快了战斗节奏。走下训练场,参训官兵由衷感慨:“这次与空军的合练,在家门口就展开了,方便高效。”
以往,合成旅与别的军兵种单位搞联合训练,大多借助专项任务、实兵演习等时机才能搞。但随着常态化训练协作机制的构建,像空地火力引导打击这类高难度课目经常有机会实弹实训,部队体系化作战能力大大提高。这种变化源于之前的一次演训活动,该旅某营担负引导空军战机进行打击的任务,尽管他们早早发现目标,却因信息链路受到干扰,没能及时将作战信息发送给空中战机。“作战信息发送不及时,表面上看是技术原因,实际上是因为双方合练不够经常和深入,因而应变方法不多。”这次“险情”,引起该旅党委一班人的深思,“生成联合作战能力同样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多联手多磨合,才能找到训练中的谐振点,精准破解协同中的难点、堵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通讯录’很重要,保持常联系、常交往更重要。”谈到对体系练兵的感受,该旅火力科常科长打了一个比方:“体系练兵就像一支乐队排练,不同军兵种相当于这支乐队中使用不同乐器的乐手,只有经常排练、用心合练,才会熟能生巧、配合默契,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不因瑕疵影响整体
也是在近期演习中,听着上级发来的“敌情”通报信息,面对渐渐飞近的“敌机”,该旅雷达班班长王钰辉镇定自若,没有急着发出开启雷达的指令。“开启雷达如同‘点穴’,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时机。”王钰辉指着三号手操作的器材解释说,“为避免暴露防空阵地位置和我方的作战意图,我们先尽力发挥其他侦测装备的作用。然后,在最合适的时机开启雷达锁定目标。”“这种战法,是近年来在与空军、陆航部队进行对抗训练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王钰辉说,“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会诊与破解,如今,在体系练兵中的每次‘受挫’都可能成为战斗力生成的新增长点。”
对王钰辉的这一观点,某营曾营长也感同身受。一次实战化训练中,曾营长指挥地面分队协同空军火力,左右夹击打出“满堂彩”。但训练结束后,他们却认为一个“小毛病”影响了战斗力发挥,那就是陆空军多年来在一些军语使用上有差异,导致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两次理解上的“卡顿”。“体系作战一环扣一环,任何环节有瑕疵,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作战效能。”曾营长与空军人员共同成立研究小组,最终规范形成一套新的简令,使空地“合唱”更加顺畅、响亮。“体系练兵既要以我为主敢于作为,又要胸怀全局融入体系。”曾营长说,“如今,这一理念已在该旅官兵脑海里生根发芽。”
近年来,该旅先后与空军、海军等不同军种的多家单位开展协作区训练,从“积木组合”到“有机融合”,探索创新多项训法战法。“当前,武器装备飞速发展,作战要素更加丰富多样,作战力量更加多元。”该旅领导说,这就意味着加强体系练兵没有终止符,只有始终紧盯未来作战前沿,不断拓展体系练兵方式方法,才能向体系融合要战斗力,不断提升体系练兵质效。
张光轩 陶李